浣花溪情思(<寻梦汨罗江>之九)

标签:
成都杜甫浣花溪西藏 |
分类: 河水东流 |
因赴西藏,途径成都,是第二天上午的班机,下午无集体活动,自由安排。突然想起“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杜甫草堂。即忙和文涛、时雨相邀,叫了一辆“的士”,直奔曾经风雨的浣花溪。
在我的印象中,杜甫在浣花溪畔构建草堂的时候,浣花溪一定是远离闹市、远离繁华和尘啸的一个有山有水、芳草萋萋、花果飘香的世外桃园。当年,杜甫已是48岁的年龄,是看破红尘,对朝庭、对前途都感到失望的时候。他放弃了官职,经过一番颠沛流离,来到蜀中,是希望寻求一块安静的凄身之地的。杜甫在《寄题江外草堂》中说明了他当时构筑草堂的心情:
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遭乱到蜀江,卧疴遣所便。
诛茅初一亩,广地方连延。
据史载:浣花溪是成都郊外,有三丈多宽,春夏季还可以划船。杜甫来到成都后,在亲友的资助下,在溪旁的一块荒地上盖了几间茅房。溪边有许多树木和一丛丛翠竹,只有稀稀落落的几户人家。
我是在中学时代,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才知道杜甫草堂的。我出身在贫困的农村,童年时也经历过“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窘境,因而对杜甫的境遇和凄凉身世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并因诗中所发出的深沉呐喊而产生过强烈的共鸣!
八月的一个傍晚,天边忽然出现了几片乌云,乌云渐渐扩大,很快布满了半个天空,接着刮起了一阵阵狂风。杜甫屋上的茅草被风吹得四散飞开,有的吹到树上挂着,有的落到浣花溪里,有的落到对岸被孩子们捡去了。风刚停,瓢泼似的大雨又落了下来,直到天黑也没有停住。茅屋漏雨,滴滴答答,床上的被褥也淋湿了。杜甫躺在床上,觉得被褥冷得象铁似的,从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受苦的老百姓,心中充满了悲愤。第二天早起,他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当我们走进杜甫草堂纪念馆的大门,杜甫在诗中发出的深沉呐喊仿佛犹在耳边。如今,当年静谧而偏远的浣花溪,已经成为喧嚣闹市的一角:高楼大厦与低矮的杜甫草堂、车水马龙与宁静水榭亭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园内虽有茂林修竹,小桥流水,芳草萋萋,只是浣花溪已经寻觅不到当年的痕迹了。
草堂旁辟有纪念馆,记载了杜甫一生的足迹和历代政要名流参观草堂后所留下的文墨,而真正的草堂,却只在偏僻的一隅。
我站在杜甫的青铜雕像前,瞻仰他那消瘦的身躯和青癯的面容,眼前浮现出“茅屋为秋天所破”的那个“风雨”夜的情景,一股人世间的凄凉和沧桑感油然而生。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杜甫的一生是贫苦的一生。杜甫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在外地做官,不得不把他寄养在姑母家。成年后,闲居长安,靠人接济施舍打发时光。后来定居蜀中,靠着亲友的资助过日子。晚年生活无着,不得不乘船沿长江东下,流落江湖,走上了“此身漂泊苦西东”的浪迹生涯。到公元770年,杜甫在饥寒交迫中,病死在湘江的船上。
杜甫的一生是不得志的一生。杜甫35岁到长安,想谋取一个官职,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他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的自负和自傲,力透纸背。可是,唐玄宗的贪图享乐,李林甫等奸臣当道,正直贤能之士受到了排挤。杜甫在长安一等十年,一无所获。到44岁那年,才被朝庭任命为一个管理军械器材的小官。可是,时运不齐,安史之乱又打破了他的好梦。杜甫不得不带着妻子儿女同老百姓一起,白天采野果充饥,晚上露宿荒村,过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逃难生活。后来,唐肃宗为杜甫的忠诚所感动,封了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没过多久,就觉得他的话不中听,被贬到华州。
杜甫的一生是无可奈何的一生。杜甫在长安十年中,为了糊口,不得不低声下气地周旋于王候贵族府上,以便从那里得到一点施舍和帮助。安史之乱,国难当头,杜甫有心报国。他从长安叛军手中逃出后,穿密林,爬陡崖,忍受了饥饿寒冷,好不容易跑到凤翔,面见皇帝。是希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结果,并未被皇帝所用。晚年,杜甫虽然浪迹江湖,仍有着“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的豪情,但此时50多岁,垂垂老矣,只能做“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的感叹了!
离开草堂,我们痛惜着“生焉一身穷,死也万世珍”的杜甫以及他晚年的“风涛夜不稳,舍棹宿谁门”,“老夫缆亦解,脱粟朝未餐”的凄凉情景。联想着杜甫死后的尊荣,强烈的反差,使人感到何等的不可思议?
其实,杜甫生前在他《久客》诗中已为此作了最好的注脚。
羁旅知交态,淹留见俗情。衰颜聊自哂,小吏最相轻。
去国哀王粲,伤时哭贾生。狐狸何足道?豺虎正纵横。
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社稷多艰,豺虎纵横。可怜的诗人,生不逢时啊!
(原载《中小学素质教育》2002年第6期;《岳阳晚报》2003年1月23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