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道崤函千古险 回看只见一丸泥——西行日记之十五


标签:
莫高窟宋体三危山大唐帝国洞窟杂谈 |
分类: 残阳如血 |
到敦煌市后,也没有进酒店,包了一辆“的士”,一天时间,120元,直奔莫高窟。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鸣沙山东麓,距敦煌市东西 25公里。洞窟开凿于四世纪,十四世纪结束,前后延续约一千年。时至今日,仍完好地保存着从北魏到元朝各代492个洞窟,共塑像2415身,壁画45000余平方米,是中华民族艺术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宝库。这些稀世珍宝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中古时期人民的宗教和社会生活,尤其是在艺术创造领域,表现和弘扬了历代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和杰出的成就。
相传,云游四方的乐撙和尙行至敦煌的三危山下,突然,眼前的三危山出现了万道金光,山崖上仿佛坐着一排排佛像。他断定此为神佛显灵,于是请工匠们在三危山对面的鸣沙山开凿了一个石窟。据说因洞窟凿在沙漠中最高的地方,起名为漠高窟,后来误传为莫高窟。
乐撙和尚当年看到的金光与排佛说起来也并不奇怪:不远处的三危山为玉门,系老年期山,上面寸草不见,石崖呈暗红色,而且含有礦物质,故夕阳反射,常金光闪闪,灿烂异常。乐撙开凿窟之先河,此后又有人仿效,石窟便与日增多。
自北魏开始,到唐初则天女皇,已凿窟室1000余龛,因此,莫高窟又称千佛洞。
隋王朝在三危山开了不少石窟,至今仍存有95座。大唐帝国经营西域后,给莫高窟带去了空前的辉煌。莫高窟遗存的洞窟,以唐代最多,共有213窟,几乎占全数的二分之一。而且洞窟规模、艺术成就上是空前绝后。
唐天宝十四年(77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帝国日渐衰落,莫高窟也随之失去了昔日的繁荣。
后来,吐番、西夏也在莫高窟开凿了一些石窟,但规模有限。到明代修建嘉峪关后,敦煌被放弃,莫高窟也渐渐被风沙埋没,并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
莫高窟无声无息中度过了好几百年,直到1900年,才名扬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