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几个理论问题
(2009-11-30 14:26:00)
标签:
课程特征教学模式评价方法 |
分类: 残阳如血 |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近年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一种崭新的课程形态,所以,大多数人对这门课程比较陌生。由于其有别于传统课程,由于对其研究程度和认识角度的不同,导致了各学校在理解和运作上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就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有关理论问题,谈一些看法,参与研究和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和特征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试验修订本)对研究性学习已经作了明确的界定:“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讨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据此,我们认为: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研究性学习和现有学科教学最大的不同点是它不再局限于对学生纯学术性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学会学习和获得信息时代所需要的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最根本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强调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作为一种教学活动,研究性学习也一定会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收获。但在掌握知识这一点来说,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和学科教学及我们比较熟悉的兴趣小组、奥赛训练等有所不同。后者更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加深;而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知识的联系和运用。
研究性学习以“研究”为基本的实施方式:在高中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研究”不是目的,只是完成高中培养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很难也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的研究结果都一定要达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的标准。
研究性学习所呈现的学习结果既综合又有很大的差异。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的课程。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1、提出问题:学习者投入到对科学型问题的探索中;
2、收集数据:学习者重视实证在解释与评价科学型问题中的作用;
3、形成解释:学习者根据实证形成对科学问题的解释;
4、评价结果:学习者根据其解释对自己的解释进行评价;
5、检验结果:学习者交流和验证他们提出的解释。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与传统课程的比较
所谓传统课程,这里指语文、数学、英语等一类学科性课程。它们的共同点都是“课程计划”规定的课程,也都是必修课。它们的不同点是:
(1)传统的课程是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有部颁教学大纲,有部编(或省、市编)教材,有专职教师,有一整套较为成熟的实施、评价等管理措施;而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校本课程,是有待学校开发和建设的“自留地”。
(2)传统的课程是学科性课程,其教材是按严谨的知识结构体系编排的,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研究性学习课程涉及到的知识是多学科的,可算作是整合性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会学”的能力。
确切地说,研究性学习是一类课程;而不是一门课程。
(三)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按照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主动发展、培养个性为宗旨,构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和谐统一的过程式、情境化的教学。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发展探究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在教学结构序列上,主要体现在: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将启发、阅读、探究、点评、总结有机结合,从而让学生象科学家那样经历一个提出问题(研究专题)——探索研究——总结提高过程。
1、创设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的环境
a 重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
b 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力系统。
c 创设充分参与的情景,实现有意义的自主学习。
2、实施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的要素
a 提出问题。
b探索研究。
c总结提高。
研究性学习教学对学生的要求: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实施应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研究性学习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①要有敏锐的观察与思考能力;
②要有搜集与积累资料的能力;
③要有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要有一定的人际交往和合作精神。
研究性学习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必须有创新型的高素质教师。教师必须具备
①超前的教育观念。
②快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③高超的教学技能: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全体作用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娴熟的德育技能;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四)研究性学习的两种评价方式
1、档案袋评定:
档案袋评定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教育实践中涌现出的一种学业成就评定方法。档案袋评定就是收集学生在某一科目学习过程中的作品,以学生的现实表现作为判定学生学习质量依据的评价方法。
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心理学教授莱德勒,把档案袋评定分为理想型、展示型、文件型、评价型、课堂型五类。
理想型档案袋主要有三个部分构成:作品产生过程说明、系列作品、学生反思。
作品产生过程说明:是主要学习计划产生和编制的文件记录。通过这部分档案袋内容。学生选择计划时的理想就能展现出来。它的形式可以有各种不同类型,如既可以是伴有说明书的一系列略图,也可以是进行特别困难的选择时录下的几盒录音带。
系列作品:是学生在完成某一学习计划的过程中创作的各种类型的作品集。
学生反思:学生的反思记录对于学生在学习上的成长尤其重要。在学期的不同时间内,教师要求学生充当专门批评家或传记作家的角色,让学生描述自己作品的特征、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进步、已经实现的目标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反思记录的内容。
比尔.约翰逊把档案袋评价分为最佳成果型、精选型和过程型。
最佳成果型:各学科选入档案袋的内容可以包括:语言艺术;科学;社会研究;数学。
精选型:要求了解更广泛的学生成果。
过程型:寻求发展性成果依据,它要求学生一步一步地检查他们在一定领域中取得进步的成果。
2、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
这种评定方法,是把学生在“班级参与”和“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作为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一部分。对于班级参与和课堂讨论形式和实质,它都有一些特别的要求,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更有成效地思考并为自己的见解提出证据。显然,它与古希腊那位伟大的哲人所创造的“产婆术”有着共同的见解和追求。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的具体步骤包括如下几个:
第一、明确教育结果;
第二、选定研讨采用的文本;
第三、教师提出一个启始问题;
第四、选择记录研讨过程的方式或设计简明的记录表;
第五、以多种方式完成评价。
(五)研究性学习个案
1、上海市七宝中学的“角色”体验
课程定位:“走进社会,走进生活。”
具体安排:3-5人一个小组,自由组合。利用暑假时间到社区或企业单位,亲身体验管理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有一个小组的5 人,当了两周见习居委会主任后,写成了令人刮目相看的论文《浅谈新区管理体制改革》《新区管理中的艺术》等。
2、上海市大同中学的“专题研究”
课程内容:“课题的选择与确立”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调查研究的方法与步骤”、“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等辅导讲座,还向辅导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研究性学习资料包〉。
成果:除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外,还收到了一定质量的学生撰写的论文。
3、浙江省瑞安中学的“社会调查”
课程主题:“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课程目标:培养学习者怀疑的精神,探索的兴趣及初步的研究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课程实施途径:学生地教师指导下进行社会调查。如高中一年级社会调查研究课程实施流程为:组织编辅导报告,班级布置与动员个人选择题目,拟定计划、方案→班主任初审,合并相近题目→小组选举组长,共同设计调查方案→开题报告,方案评审→小组独立实施,教师监控、指导→形成调查报告,个人小组总结→班级展示,同学评议→答辩会,年级报告会→教师评定成绩并作总结。
学生调查课题有:“关于瑞安垃圾处理问题调查”、“对瑞安城关机动车废气污染的调查”、“关于一次性筷子的卫生问题调查”、“瑞安市区外来打工人口生活状况的调查”、 “关于城市防盗窗弊端的调查”等。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