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陈歆耕先生的一篇文章在多家媒体发表,转帖如下:
从2006年出炉的“中国作家富豪榜”,每年都要引起媒体的一阵“狂欢”,对这个榜单的质疑之声也从未中断过。但有两个目的榜单达到了:一是吸引大众关注作家、文学;二是透露了文学阅读的某些趋向性,让我们了解到哪些人在读文学,哪些作家被热捧。
但跳出榜单本身,还是有值得我们深思之处。看看这个榜单的始作俑者:吴怀尧,1984年12月生于湖北。17岁上高二时退学。18岁赴京从事编辑工作,21岁担任《财经时报》记者,其间独创“中国作家富豪榜”。2008年推出专访文化名人的《怀尧访谈录》,获得“中国新媒体贡献奖”。
这个只有高二学历的80后年轻人,只身闯荡京城,居然时间不长就在媒体从业人员中崭露头角。仅凭这一点,我们也应该给这位年轻人多一些掌声。吴怀尧的经历,应该让那些出身名牌大学却去卖猪肉的人,让那些怀揣硕士、博士文凭却找不到饭碗的人羞愧,也给那些暂时未能考上大学、深感前途无望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励志案例。吴怀尧最可贵的是具有一种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钱学森鼓励年轻人要敢于挑战权威,还多次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原因当然可以找出很多,其中我们的学科设置以及教育机制存在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文学界,最缺乏的就是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广东女作家张梅最近在一个关于都市文学创作的讨论会上谈到她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几年前,中英作家联合搞了一个旅行写作活动,两国各有四名作家参与这个活动。他们同时乘火车从北京到重庆,然后写下旅途的见闻和感想。张梅发现,四位中国作家写出来的文字,思路几乎是从一个模子里浇出来的。相反,四位英国作家观察问题的角度、在文章中表现出的丰富想像力,与中国作家迥然不同。原因何在呢?值得我们深思……
让我们向吴怀尧这位“80后”致敬,不是因为他制造了每年都引发“震波”的“中国作家富豪榜”,而是他敢作敢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这种精神对于成就钱学森提出的“杰出人才”,或是成就一个“伟大作家”,乃至激发一个民族创造力,都实在太重要了。(
作者:陈歆耕)
深圳商报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9-12/10/content_12623573.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