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雨果》——一部最不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

(2012-02-27 19:07:51)
标签:

影评

雨果的发明

马丁斯科塞斯

奥斯卡

娱乐

分类: 读书观影

http://s9/middle/4666ac12hb9f02e6c4358&690

昨天看完新片《雨果》已经是深夜12点了。在惊叹于老马丁精彩的叙事之余,我也断定,该片不管怎么热炒,奥斯卡肯定没戏。白天看到奥斯卡的评比结果,《雨果》拿到5个技术奖项,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都没戏,果然应了我的判断。今晚来写这个影评,有点事后诸葛亮的意思。不过天地良心,我当时真是这么想。这么说不是否定该片,相反,我觉得这虽然是一部最不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但叙事精彩、技术一流,是难得的一部好片,但是却与以往奥斯卡获奖影片不是一类,或者说不是评委们习惯的路子,因此得不到奖也是必然。
  要不是看了影片演职员字幕,打死我也不会相信,这部片子居然出自黑帮片大佬马丁斯科塞斯之手。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一直以冷静以至于冷酷著称。他被称为“电影社会学家”,尤其擅长表现意大利籍美国黑社会的题材。在影调上,一直以偏冷色为主,有很多让人感觉压抑的乌云镜头(如《恐怖角》、《禁闭岛》)。而这部《雨果》却是向电影大师乔治梅里埃致敬的怀旧题材。整部片子从始至终都是暖暖的金黄色调。整部影片是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展开,很难想象,七十多岁的老导演是怎么保持这份童真的。
  《雨果》的叙事可称精彩。本来是一部致敬片,但老马居然采用一个充满了冒险、悬疑叙事模式。影片一开始寥寥数笔就简单地交待了主人公雨果的身世。而把大量精力铺垫在挖掘玩具商乔治教父为什么对小男孩儿的笔记本感兴趣上。直到最后,影评作家现身才最终揭开了迷底。真不是那种一开头就猜中结局的电影。这种叙事可谓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影片夺得技术奖项,可谓实至名归。全部影片发生在30年代巴黎的一个老火车站时里。这样一个狭小的环境被设置得栩栩如生,各色人等粉墨登场,让人仿佛置身于30年代的巴黎,简直有点《清明上河图》的意思。
  老马以往的电影,一开场大多是一个全景镜头交待时代背、营造史诗的氛围。而这部片子,一上来就是一个跟随主角的长镜头。估计是为了突出3D的优势。其实,这部片子,3D只是个赶时髦的噱头,用2D丝毫不影响主题的表达。我到觉得,技术应该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以后只要稍稍上点档次的电影都要采取3D模式,这种长镜头会大行其道,估计到了那个时候,流行了几百年的蒙太奇该受冷落了。可是没有了蒙太奇的电影,还能叫做电影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