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赵》片,我算是彻底得出一个结论,陈凯歌这个导演,或者说中国的导演没有人懂得什么是悲剧。悲剧这一概念,在文学上主要指的是古希腊的一种戏剧文学类型,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曾专门探讨悲剧的含义。他认为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在古希腊有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等四人,最知名的悲剧为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这部悲剧主要讲英雄人物对命运的承担,因此这一戏剧类型也被称为命运悲剧。除了命运悲剧还有被称为性格悲剧、偶然悲剧等类型。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写悲,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从而使观众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
西方人一直说中国人没有悲剧意识,因此在中国也没有产生悲剧。本来这部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是最具悲剧元素的题材,结果被陈大导演生生地糟蹋了。陈凯歌想把悲剧升华成爱,结果爱没升华出来,却削弱了原剧中的悲剧感和崇高感。 原作中,屠岸贾是个大奸之人,为了权力运用手腕一夜之间杀了赵氏三百多口。因为程婴、公孙先生的牺牲、反抗,是为了正义、为了善恶,因此他们的牺牲才有了意义、才让人尊敬。而在陈剧中,善恶、正邪的较量变成了私人之间的冤冤相报。屠岸贾与赵家的敌对更象是两个争权夺势的臣子之间的较量。另外从头十几分钟影片看来,一直是赵家咄咄逼人,屠岸贾倒象是不得不为之。而且屠岸贾在斗争中胜利后,则完全显示出自己柔情的一面,对孩子更是全心全意的付出,看到最后就越来越不同情赵氏及程婴的命运。
程婴以自己的儿子来换赵氏孤儿的一幕,本来是宣扬一种在中国被称为“士”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一饭之德必偿”、是“壮士死知已,千载有余情”、是“士不可不弘毅”的悲壮。而在电影中,程婴的“存赵”变成了一个市井小人在风口浪尖上的被动,而“雪恨”也变成了为自己妻子、儿子报私仇的冲动。再加上个为报毁容之仇的帅哥韩厥,这哪里是千古史诗,简直一个初中生打架斗殴。特别是最后赵氏孤儿的复仇,一个只有十五岁的孩子,根本没有什么大是大非的判断,击杀屠岸贾的行为很容易让人理解为受了程婴的挑唆。
在这一剧中,没有了对英雄人物命运的承担,也就没有了悲剧的崇高感。再加上电影语言运用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电影是一门专门的艺术,就应该完全依靠蒙太奇等电影艺术手段来展现。全剧人物始终在絮絮叨叨的说话,看上去更象是话剧,却没有话剧激烈的戏剧冲突。因此饱受批评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