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字应该是几个月前吧。不写、不看,不是自己懒了,实在是近几个月与电脑断交了。
自从来到进口科,早6点40出门,晚18点进屋,两点一线,生活规律得千篇一律。上了班,就是对着电脑、报关单,回到家,实在是不愿意看电脑屏幕,一看就恶心!
一进屋,孩子就缠着你,做不完的游戏、唱不完的歌。
不过也没闲着,临睡前读几页书,几个月下来,竟然也看了不少!《货币战争》、《身边的博弈》、《寻找法律的印迹》、《沉思录》、《赢》……全是形而下。偶尔也来点纯文学,艾柯的《带着鲑鱼去旅行》、《误读》、《玫瑰的名字》。欧洲人以家里有一本艾柯的书为荣,我一口气看了三本,该荣得不象个样了。电影也看了一些——《梅兰芳》、《叶问》、《非诚匆扰》,数一数还挺丰富,自然收获良多。
看了《货币战争》,开始对当下的金融局势有了更清醒得认识,知道了金钱与货币的关系;一边看着《寻找法律的印迹》,一边感叹,法律即权利,法律即公平什么时候能实现;读了《赢》,才知道,原来自己在职场是多么菜;读了艾柯才知道,原来文学可以这样搞。
这阵子休假,贺岁档电影是没落下,基本上是每场必到。本来每看完一场就有所感想,想谈一谈来着,不过自己只有点感性认识,形成文字的时候就显得单薄。在这方面,就是不及老婆。上一次看完《画皮》,我们都有些看法,而她花了一个周末,洋洋洒洒地写了几万字,居然在《电影文学》上发表,其中女性主义的观点什么的,确实是我没有想到的。不一样,就是不一样,文学理论功底不厚实,即使有感觉也成不了文章,所以不写也罢。不过啊,对电影的评价,我们到是很相似。就说《梅》吧,我们都觉得黎明地表演那叫一个木,陈凯歌主题那叫一个散,梅的艺术成就、爱国气节以及为艺术所做的牺牲,面面俱到,可哪点都没表现透。《非诚匆扰》到是很见功力,清新的画面,真诚地表达,男女演员到位的发挥,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好作品。行了流水帐似的,不写也就罢了。我是不喜欢随笔写成流水帐,也不喜欢写成风花雪月,到是很推崇王小波或是艾柯的文风,嬉笑怒骂,睿智、自然,可自己不是天才形的。
今天是2008年的最后一天了。这几天一直在家休干部假。每天睡到自然醒,白天喝咖啡、打扑克,难得地放松。原来啊,我自己就是个胸无大志的小市民。2009年,日子还得得过且过,书得照读、电影得照看。
前几天,去看最好朋友海岩的小儿子。她们两口子都快40的人了,中年得子,欢喜得不了。看着小家伙巴掌大的个头,一时竟忘了女儿那么小的时候什么样的。我对海岩说,好饭不怕晚,该来的迟早会来!其实,任何人都一样,好事、坏事,躲也躲不开,顺其自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