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和旋转”教学案例与反思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北京路三小
孔静
【背景与导言】
本课教学活动的学习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运动变化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学习难点是理解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教学设计时,我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依托教材的编排思想,在教材方格图的基础上重构学习情境。我注意将问题生活化、情境化、童趣化,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童话情境,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片断与反思】
片断一:
你们知道游乐园有什么好玩的吗?我们一起到游乐园去看看吧!
(多媒体显示:缆车,小火车,滑滑梯,大风车,摩天轮,转椅)
你喜欢哪个游乐项目,它是怎样运动的?请用手比画比画。
(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使它呈现动态画面)
这些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都相同吗?你们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先在小组内商量商量吧。
(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
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学生交流分类方法及分类理由,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演示课件)
像缆车,滑滑梯,小火车这样沿着直线的运动,你们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演示:平移)
大风车,摩天轮,转椅这样围着固定点所做的圆周运动,可以叫做什么呢?
(演示: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移和旋转”。
(板书课题)
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或旋转呢?
(学生发言)
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平移和旋转的现象,你能判断吗?
(课件出示:你能说出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吗?)
刚才我们认识了平移和旋转,下面我们来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和旋转,请大家起立,我们来做个游戏,听老师的口令做动作,比比看,谁的反应最快!
教学反思:
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主动建构,理解平移和旋转,我设计多种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亲历观察、归类、分类、猜测、实验、推理等探究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感知,理解平移和旋转。
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学材料做了适当重构,以学生十分喜欢的游乐园的游乐项目为背景展开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对游乐园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转,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这两种运动的表象。接着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对平移、旋转的理解没有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是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生活一体化。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选取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研究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素材让学生进行判断,哪种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哪种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观察运动方式、比画运动轨迹、讨论运动特征、比较两者异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数学活动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含义,初步建立两种运动方式的数学模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最后设计了一个小游戏,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平移和旋转,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片断二:
师:同学们做得可真好!一条小鱼看到我们的课堂这么热闹,它也来到了这里。哟,左边还有一条虫子呢!小金鱼怎样才能吃到小虫子?
生:小金鱼只要向左平移,就能吃到小虫子了。
师:小金鱼要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呢?请大家在1号图上数一数。
学生在练习纸上独自数后,组织交流。
生1:小金鱼向左平移了7格。
生2:小金鱼向左平移了4格。
师:刚才这位同学数到了7格,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生1:(边指着屏幕上的画面边数)我从平移前的鱼嘴数到平移后的鱼嘴,数了7格。
师:数到4格的同学又是怎么数的呢?
生:(边指屏幕上的画面边数)我从这儿(平移前的鱼嘴)数到这儿(平移后的鱼尾),数了4格。
师:按照你的数法,我们来让小金鱼移一移。
(多媒体动态演示小金鱼向右平移4格)
生:不行,小金鱼吃不到虫子!小金鱼还要向左平移3格!
师:对呀,小金鱼要再向左平移3格。看来,从平移前的鱼嘴数到平移后的鱼尾不行,要想正确地数出小金鱼向左平移了几格,我们应该怎么数呢?
生:应该从鱼嘴数到鱼嘴。
师:是啊,我们要从平移前的鱼嘴数到平移后的鱼嘴,小金鱼向左平移7格后才能吃到小虫子。那除了看小金鱼的鱼嘴数出小金鱼平移了几格,我们还可以从什么地方数出小金鱼平移了几格呢?
生1:我从平移前小金鱼的鱼尾数到平移后小金鱼的鱼尾,也正好数了7格。
生2:我还可以从平移前小金鱼的鱼鳍数到平移后小金鱼的鱼鳍,也数了7格。
……
师:对呀,看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我们只要找到这个图形平移前与平移后的同一个部位,数一数有几格就行了。
(板书:同一部位)
教学反思:
每一个学生都是富有个性、极富潜力的思维主体,关键是看教师是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本课的学习难点是理解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教学设计时,我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依托教材的编排思想,在教材方格图的基础上重构学习情境。在教学平移距离时,从建构主义观看,学生很难想到要数出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数出某点平移了几格就知道了平移的格数。因此,我注意将问题情境化、童趣化,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小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金鱼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图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正确地判断出金鱼图向左平移的距离,而且体会到图形平移的特点“平移前后图形中同一部位都移动了相同的距离”,从而发现最佳的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学生对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有了丰富的表象积累,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体现了教学的有效和快乐。
【点评与拓展】
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当学生面对一些数学现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时,都会产生猜想,并引导其进行验证,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数学探索的方法。整个数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生活中的数学是鲜活的,学生在课堂上不只是听数学,看数学,更多的是做数学、玩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经历、体验和探索数学,从而感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乐于探究的问题,巧妙地处理课堂内意外生成的教学资源,有效地捕捉学生那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为下一步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契机,提供学生喜欢的探究形式,使原本平淡的课堂闪耀灵动的光彩,使数学学习更加真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