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铁矿,昔日的辉煌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标签:
雪燃旅游文化 |
分类: 社会纪实 |


赶水镇小鱼沱处在山沟里,洋渡河在山沟里蜿蜒流过。洋渡河左边,是一条狭窄的小街,破旧的瓦房和几幢灰蒙蒙的楼房,矗立在狭窄的平地上。右边的渝黔老公路旁,摆着两条锈迹斑斑、已经被遗弃多年的铁轨,露天的采矿设备和矿车车斗已经被锈蚀;一栋栋破旧的老厂房,错落无序地耸立在青山之中……
这里就是綦江铁矿,洋渡河将铁矿的生产区和生活区分开,河上的两座钢架桥,又将河两岸连接成一个整体。时光已将这里的生产生活设施变的破旧不堪,綦江铁矿昔日的辉煌已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01抗战时期的铁矿
綦江境内的铁矿,主要分布在土台、麻柳滩和大罗一带。《綦江县志》和《重钢志》中,对綦江铁矿的沿革有详细的记载:“当地的铁矿资源以赤铁矿、菱铁矿和混合矿为主,从宋代起就一直有人开采。到1930年,东溪一家冶炼厂开办了谦虞铁矿公司,向国民政府承租开采炼铁……”
1939年,綦江铁矿办事处迁到东溪。1940年10月,綦江铁矿正式成立。同时,从湖北大冶铁矿撤退出来的技术人员,也陆续来到綦江铁矿参与生产。
綦江铁矿成立后,加快了矿井建设力度,1940年6月,土台矿区三号直井建成,并建了井下绞车道,地面上建起了行政办公大楼、生产辅助车间、工人宿舍、食堂、商店等,綦江铁矿初具规模。
綦江铁矿生产的铁矿石,分三段运到重庆大渡口。从矿区到赶水,采用轻便铁道人力推车运送。从赶水到綦江县城,用船运送。由于綦河三江至赶水段水急浪高险滩多,只能用小船运输,到三江后换装大船到綦江县城,再到大渡口重庆钢铁厂。
02 三十年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綦江铁矿成为西南工业部101厂(重钢矿业有限公司)的下属矿山,是重钢集团的铁矿石供应基地。
到1979年,綦江铁矿形成了以小鱼沱为中心,包括大罗、土台、平硐、麻柳滩、白石等5个矿区的大型铁矿开采企业,整个矿区南北相距超过100里,那是名副其实的百里矿区。
这30年,是綦江铁矿的光辉岁月,铁矿石年产量从1950年的2万多吨提高到1978年的65万吨,职工也从建国初期的600多人,增加到1979年的5900多人。
据介绍,1979年以前,綦江铁矿5个矿区的职工,多则两三千人,少则六、七百人,每个矿区都形成了场镇规模,建有学校、工人俱乐部,设有邮局、银行、菜市场和工贸商店。
70年代初,綦江铁矿本部从后山的土台搬到小鱼沱后,土台镇人民政府也随之搬迁到小鱼沱。小鱼沱作为铁矿中心,这里的居民曾多达4000多人。小鱼沱也由此成了一个繁华的商贸集镇。那时候,铁矿生产蒸蒸日上,百里矿区繁荣景象,铁矿职工的幸福生活让人羡慕。
1979 年,因为綦江铁矿资源枯竭导致开采成本高,铁矿石含二氧化硅高、品位低等原因,铁矿石被限量生产,年产量不超过5万吨。1989 年 7 月綦江铁矿正式闭坑封井,停止采矿生产。
03綦江首条企业铁路
随着铁矿石生产量的增长,人工运输铁矿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了。1939 年春,綦江铁矿修建了小渔沱至赶水的简易机车轨道运输专用线。轨道上行驶的是由10名工人推动的翻斗车,翻斗车将铁矿石运往赶水铁石垭水码头,再装船运往重庆。因为铁路轨道窄,被称为“小铁路”。
小赶铁路是綦江有史以来的首条企业铁路专用线,主要负责运送小渔沱的铁矿、双溪机械厂的物资和松藻煤矿,以及贵州的一些煤矿的煤炭运输,年运输量超过千万吨。
除了运输产品,小赶铁路还有专用的旅客车厢,起初是每天往返一趟,后来改为每天多趟,加大了客运量,方便了沿途群众的出行。直到1992年,小赶铁路的客运业才在日渐发达的运输业中终止。
04蒸汽机见证辉煌
这台上游型工矿小型蒸汽机车,于1972年由唐山机车生产,从
为纪念蒸汽机火车的历史贡献,2009 年 8 月,綦江铁矿在矿办公楼大门旁建起了蒸汽机火车展览台,并用大理石做成纪念碑,刻上了碑文:“它见证了綦江铁矿在计划经济下的辉煌,在市场经济初期的困难与艰辛,见证了綦江铁矿扭亏到新世纪之初腾飞的历程……”
百里铁矿,南边的大罗坝矿区距小鱼沱铁矿总部有近30公里,为解决大罗坝矿区的运矿困难,1959 年,重庆设计院设计了一条小渔沱至大罗坝的“小罗铁路”专用线。“小罗铁路”从小渔沱起,跨洋渡河,经黄沙坎、小寨坝至大罗矿区,全长20.92 公里。 1959 年 1 月开工,在 1962 年国民经济调整中下马。工程费用约 1360 万元,工程报废。
1966 年,又建成一条由小鱼沱至大罗坝的架空索道,索道全长 14438 米,年运量为 30 万吨。1979 年綦江铁矿停产,索道停运。
如今,在小鱼沱至大罗坝的大山峡谷间,仍然能看见“小罗铁路”和索道的遗迹,它们已成为不可移动的历史文物,向岁月讲述着那些曾经辉煌的故事。
图文|张学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