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陈永刚,在光影世界里寻找綦江美

标签:
雪燃綦江文化旅游 |
分类: 社会纪实 |
今年79岁的陈永刚是綦江小有名气的摄影师。从1961年爱上摄影开始,他学习摄影,研究摄影,把工作之余的精力投入到摄影中,50多年来,他摄下了3万余张綦江人文风光照片,为家乡留下了宝贵的图片资料。
》》在光影世界里获得新生
陈永刚是綦江区新盛镇中心村人,1951年考入綦江师范学校,1957年中师毕业分配到东溪镇建国路小学从事教育工作。
“1961年,谢校长有一个1958年国产的幸福牌120照相机,见我喜欢就卖给了我,买这部相机花了我半个月的工资。”陈永刚说,这是首批国产的相机,非常原始,但它培养了我的摄影兴趣,锻炼了他的摄影基本功。
有了相机,陈永刚的摄影兴趣就更浓了。那些年只是胶片摄影,要想摄影就必须学会相片冲印技术。于是,陈永刚到东溪街上“唯一照相馆”向王老板求教,学习冲片、印相、放大、修相片等技术,“王老师对我很好,有问必答,对我帮助很大
,我终身难忘!”
陈永刚工作的东溪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东溪的人文历史,是他取之不尽的摄影素材。除了上课,他把大量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研究摄影。东溪人经常看到陈永刚端起相机,在文物古迹前比比划划的样子。至到后来,当东溪古镇美景不断赫然在报刊上时,人们才渐渐明白,陈永刚是在用相机宣传家乡变化。
“摄影是我生活的寄托,生命的光芒。”一场大病,使陈永刚与死神擦肩而过。1990年,陈永刚因病退休,他用摄影调养身心,在光与影的世界里获得了新生。
》》好影像是心灵的结晶
陈永刚说:“好影像是心灵的结晶,一张照片记录着摄影者的思想。摄影不但要技术,更要有思想。”1968年8月陈永刚在《重庆日报》上发表了第一张摄影作品,
作品,作品表现阳光越行黄葛树,落在太平桥上的美景,虽说是黑白照片,但阳光穿越树叶的精彩仍然震憾。这是陈永刚第一次用图片把东溪宣传出去。如今陈永刚已在《决策导刊》《中国教育报》等全国报刊上发表作品上千张。
“现在我保存的纸质照片就有近万张,装过框的大小照片上百张,现存的胶片底片装了两大箱,数码底片还存有上万张。”
陈永刚先后用过18部胶片相机,起初的黑白照片冲印机、放大机都是自制的,为了照片质量,他又辛苦攒钱买了一套高档的设备。
2002年,陈永刚鸟枪换炮,也换上了单反数码相机,从佳能G5开始,至今他用过了12部数码相机,数码照片2万多张。数码相机使陈永的摄影如添虎翼,“数码相机相对来说没有胶片成本,摄影时没有什么心理负担,面对一个美景就能多角度地拍摄,更能拍出好作品。”
“陈永刚的摄影越来越精彩了”。綦江摄友对陈永刚的评价很高。2011年连续四年获得綦江区摄影家协会优秀会员。这些年来,陈永刚有60多张作品先后入选《中国摄影家全集》《中华热土》《走向世界的中国》}《中国风光摄影作品选》、《中国当代摄影家作品鉴赏》等20多种大型画册,两次到北京出席颁奖晚会。重庆电视台对他进行过3次专题采访,重庆商报、凤凰网、腾讯网等对他的摄影成就作过报道。
》》东溪镇的“活历史”
2011年,重庆华龙网一名记者采访报道东溪抗战文化时,需要一个了解东溪镇的向导。东溪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陈永刚,几十年的摄影爱好中,陈永刚已成了东溪“活历史”。
华龙网记者在《数万张照片拍不尽綦江东溪之美》一文中写道:
“一条小巷,一位老人,一叠照片,一段人生。75岁的陈永刚,50年来,总是带着相机,穿梭于东溪大街小巷,拍摄了数万张照片,入围“最美小巷”50强的綦江东溪抗战文化一条街的历史,被他用相机记录了下来。”陈永刚的名字由此声名远播,成为东溪古镇名人。有人说,观陈永刚的摄影作品,就像是在穿越东溪历史,他的摄影作品记录了东溪镇的历史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
“我玩相机50多年,也用相机做了50多年的好事,镇里举办的大小活动,学校的教学活动,我都会去现场如实拍摄,然后无偿地送给他们存档。”镇上需要老照片作宣传资料,只要找到他,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支持。
陈永刚说,38年前那场重病,他险些永诀人世,关健时候是学校领导、同事,亲朋好友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让他重获了新生。多少年来,他心怀感恩。“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手里的照相机服务社会,回报亲朋好友,关心下一代。”除了宣传东溪古镇外,陈永刚还经常到学校免费为经济困难学生拍照,为农民工培训拍证件照,还用自已的摄像机免费为学校拍摄宣传资料。
(雪燃)
----------------------------------------------
有趣事稀奇事感人事突发事欢迎提供新闻线索!雪燃书迷交流会 QQ群475162371
【盗版光荣,欢迎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