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雪燃
雪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862
  • 关注人气:7,7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綦江变的大气时尚了

(2014-10-04 10:48:44)
标签:

房产

綦江

雪燃

分类: 社会纪实

 綦江变的大气时尚了

  国庆节话变化。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65年来,綦江城区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国庆前夕,雪燃作了一次这样的小采访。不管你信不信,綦江真的变的大气时尚了。
  来看看綦江人眼里的綦江变化。

 


》》》居民出行方便了
五十年代未,周启光十几岁,他家住在北渡河坝村。“当年,我最幸福的事就是周未骑自行车到县城逛几圈,然后吃碗小面。”周启光说,他家这辆破旧自行车是父亲从部队转业回乡时带回来的,那个年代,自行车称“洋马儿”,这在当时不仅是稀罕物,更是高档品,每次骑上它进城都会有很多羡慕的目光跟着。那时候到县城的公路也是坑坑洼洼的,骑一趟县城回家,满身灰尘。“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北渡到县城的公路也是一年变一个样子,现在的公路平坦,每天还有很多次公交班车往返。
五十年代,刘策林是綦江造纸厂的一名学徒工,当年他家在三江镇农村,虽说路程并不算长,但由于交通不方便,他基本上是一周才回一次家。有时为了节约钱,还要步行回家。“现在就是不一样了,到三江有了高速公路,共交车10分钟一班,票价也便宜。”刘策林感概地说:“綦江的交通真是大变样了,不但城区有了宽敞的街道,公路还修到了村社,村民出行都有公交车坐。”
   “记得是六十年代吧,那时候还没得綦江大桥,从河东到北街必须坐渡船,城区基本上没有交通车。县城当时就只有北街和中山路街最热闹。”今年61岁的张德文回忆起当年的生活时,记忆犹新的是步行回家的故事,当年他家住后山坡,每次下班回家都是爬百步梯,有时候下班晚了累了连腿都抬不动了,但还要坚持再坚持。“现在的共交车都直达后山坡了,居民出行太方便了。”

 


》》》綦江变得认不到了
“1993年前,綦江河东新城尚未开发建设,河东片区就只有一条街,基本上是城乡结合体。”家住孟家院社区的曾宪才说他见证了河东片区的变化。
“从1994年开始,河东片区开始了开发建设。首先是孟家院、菜坝片区建设,一是修建龙角路,北接石佛岗,南至沱湾大桥;二是修建虹桥路,北接龙角桥,南至党校;三是维修新街子路面。北起火车货栈,南至火车客站;四是修建孟家院公铁立交桥。2007年9月18日,开工修建孟家院公铁立交桥,2008年竣工。”这4条道路修建后,河东片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紧接着又建了北接天桥,高速公路出口,南起512公路立交桥的城北大道;北接512巨龙广场,南接邓家河桥的城南大道,又称电力街大道;三是建了九龙大道,从高速公路入口处转盘,经九龙转盘、版画院、止南州中学。”曾宪才说:“当年这些地方统称为新城区,还专门设立了新城开发办公室。新城的开发建设可以说是再建了一个綦江城,綦江城区由此发生了巨变。”
1992年8月,新婚不久的吴孝东夫妇双双到珠海打工,1998年春节,当夫妻俩带着小女儿回东溪镇,从重庆乘车到綦江时,他们完全没有弄明白新建的綦江汽车站位于綦江何处。“之前綦江到重庆的汽车站是在北街,到镇上的车站是在綦江大桥下面,这年春节我们回家时新的綦江汽车站刚好投入使用。下车后一打听才知道綦江有了新城开发区。”吴孝东感概说:“綦江变得认不到了。”
2001年春节后吴孝东回到了家乡,在新城买了个门面做起建材生意。“我发现綦江在变化,楼房越建越多,搞建设建材必不可少,这里就有极大商机,于是我决定綦江做建材。”吴孝东说:“我还是綦江新城开发建设的见证人,当时体育馆这边还刚开始建设。”


》》》休闲广场大气繁华
“我记得我们最先跳坝坝舞的地方,是政府办公楼对面中山路旁的那个坝子,当时人们都称这个是晒谷坝,当时这里还是綦江城里唯一的一个大坝子,很多公益活动都是在这里举行的。”家住后山坡的李淑琴生于六十年代初,是个坝坝舞迷。“好像是2005年的春天吧,巨龙广场建成了,我们又到巨龙广场上跳,其实巨龙广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广场,虽说小了点,但成了当时最热闹的地方。”
巨龙广场曾经是綦江城区文化休闲娱乐和大型活动的中心。2008年5月,綦江获得“西部齿轮城”的授版仪式就在这里进行,为“五一二”纹川地震灾区公益捐款、献血也是在这里进行的。巨龙广场记忆着綦江的光辉历史。
2005年10月,九龙文化广场建成使用。“这个广场和街对面的版画广场应该说是一个整体, 农民版画广场是綦江农民版画院的配套建设设施,2006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参加过九龙文化广场建设的陈亚龙师傅说:“这两个广场的特点就是文化味儿浓,广场上和广场周边的图案都是用版画来装饰的。”据区文化馆干部兰采勇介绍,2014年1月,九龙文化广场获得重庆市“十佳文化广场”称号。九龙广场文化氛围浓郁,是群众文化生活的首选地,綦江的很多大型文艺活动都在这里举行的。
营盘山广场应该说是城区内所有广场的的“老大”,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广场配套有剧院、电影院等文化设施,是一个集购物商场、星级影院、会展中心、大型超市、康体娱乐、主题商家、城市铂金公寓、中央公馆等为一体的时尚都会,是綦江城市核心区域的地标性广场,也是綦江区目前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备的广场。
“广场是一座城市的标志,九龙文化广场、版画广场和营盘山广场都比较大气。”李加釜说:“特别是营盘山广场配套的还有营盘山公园,很多外地朋友来綦江,我都要带来营盘山公园登山,站在广场上往上望,还真有大手笔大气派的感觉,这是好多城市都不敢比的,这就是生我养我的綦江城。”

 


》》》綦河两岸诗情画意
最能让綦江人引以为自豪的是綦河两岸的滨江路。记者在虹桥(菜坝)路段随机采访了几位喝坝坝茶的市民。
李东明:“现在滨江路硬是安逸得很,你看嘛有树有水,夏天在这里喝茶很凉快,环境很好。以前的菜坝完全是乱糟糟的,好像是从1993年开始改造的。这些年变化好大哟,可以说是一年一个样子,现在滨河大道修的巴实,还有廉政文化长廊,对岸还有雕塑作品,晚上灯光亮起后,綦江的夜景更好看。”
     张林:“我家在交通路那边,也喜欢到这河边和朋友一起喝茶,现在的滨江路建得很漂亮,我晚饭后就沿着河边走锻造身体,然后又跨过沱湾大桥到虹桥这边来,有时和朋友一起喝茶聊天。綦江有这么一条清靓的河,有这么好看的滨江路,不出来享受真的很可惜。要是在以前,你想到河边亲近水都不得行,滨江路的变化使綦江的环境更加优美了。”
     退休职工陈宗武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从玩胶片机到现在的数码相机,几十年来,他用相机记录着綦江的变化,如今他就收藏了数百张綦江各个时期的照片,最让他感概的是綦江河的变化。“八十年代綦江河两岸是乱石、杂草,九十年代建了部分河堤,但一到夏天涨水,两岸就被冲的面目全非,惨不忍睹。进入2000后,綦江河的环境开始改善,大约是从2006年开始吧,綦江河得到了彻底根治,两岸建了防洪堤,有了观景台,有了亲水步道,有了艺术作品,有了灯饰,现在的綦江河有了江南水乡的风格,成了我们这些摄影爱好者的摄影基地了。”
    当然,綦江的变化还远远不止这些,65年来,綦江城区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有目共睹,让我们一起爱家乡兴綦江,为綦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