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农妇李子学赡养五个父母无怨无悔(组图)
(2012-10-22 22:12:00)
标签:
雪燃綦江农妇杂谈 |
分类: 社会纪实 |
今年49岁的李子学,是綦江区东溪镇白云村的一名农妇。20年前,李子学的丈夫帅承福因病去世后,留下两位老人和一双待哺的儿女。两年后,李子学改嫁,但她改嫁不离帅家,不弃不离,和第二任丈夫邓希陶一道,共同承担起了赡养帅家和邓家老人、抚养儿女的责任,她孝敬老人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10月22日,雪燃分别到白云村和结龙村,对李子学夫妇进行了长达一天的跟踪采访。
李子学的家在东溪镇白云村二组,这里地处僻远,距东溪场镇近5公里。李子学的家被俺隐在一排新盖的农家小楼房后面。她的家是一间土墙土瓦的老房子,几件旧家具,一贫如洗。记者见到李子学时,她正在为瘫痪在床的老母亲擦背。
李子学告诉记者,床上的母亲是她前夫帅承福的母亲,20年前,前夫因病去世了。帅承福是帅家的独子,帅家的两个女儿早已远嫁他乡,帅承福去世后,赡养两位老人,抚养一双儿女的重担就落在了她肩上,当时小女儿还不到1岁。为给丈夫治病,本来就贫穷的帅家还负债累累。望着一贫如洗的家,李子学一愁莫展,那年李子学刚满过29岁。
作为帅家的媳妇,再苦再累,李子学都必须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照顾老人、带小孩、干农活、喂猪喂鸡,李子学起早贪黑,忙里忙外,常常累的腰酸背痛,她鼓励自已一定要坚强。
李子学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看着儿媳妇劳累的背影,两位老人心疼不已,儿媳妇才29岁啊,她不能就这样一辈子守着老人过日子,两位老人在希望能有人来帮帮她的同时,又担心总有一天儿媳妇会改嫁离开帅家,老俩口身体不好,两个孙女又还小,要是儿媳妇真的改嫁了,这个家就垮了。
终于有一天,两个老人的担忧变成了现实,一年后的一天,邻居来家里给李子学说媒,但李子学当着两位老人的面拒绝了媒人的好意,“我现在不想改嫁,我要是改嫁了爸妈就没有人照顾,孩子还小,我怕他们受到后爹嫌弃。”媒人说了一大堆对方的好话,仍然被李子学拒绝了。媒人走后,两个老人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但看到李子学一天更比一天憔悴的面容,老人心里又甚是心疼。
两个孙子在一天天长大,家庭经济越来越拮据,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紧巴,家里没有劳动力,农活也没办法干。这时候,两位老人就想:要是哪个男人能倒插门到帅家来就好了。
1994年新年刚过,媒人又再次登门说媒,这次李子学还是和上次一样态度坚决地拒绝了媒人。媒人离开时,母亲说话了:“要是这个男的愿意到我们家来,我们还是不会反对的。”媒人想了想回答:“这个要求恐怕有点困难,谁家父母愿意自已的儿子到女方安家哟。”不过媒人又补充了一句:“我去问问他愿不愿意吧。”
第3天,媒人真把男人领到帅家来了,这个男人叫邓希陶,是东溪镇结龙村8组人,和李子学同年生,因为贫穷,邓希陶一直未成婚。看了帅家的情况后,邓希陶犹豫着说:“我再考虑一下。”但邓希陶还是被李子学的善良品质征服了,回去没几天,他又独自来到了帅家,表示愿意到帅家和李子学一起共同担起赡养老人,抚养儿女的责任。这年的5月,邓希陶和李子学领了结婚证。
邓希陶是家里的独子,姐姐和妹妹早就远嫁他乡,山里的女人摆脱贫困的最好方式,就是婚姻用来改变命运。姐妹远嫁后,赡养父母的重任就落在了邓希陶肩上。不仅如此,与邓希陶家相邻的伯母罗昭英,自20年前丈夫逝世后,伯母就由邓希陶家人照顾,她唯一的女儿同样远嫁他乡,无暇照顾母亲。也就是说,当时邓希陶一人担负着照顾3位老人的责任。邓家和李家有着相似的情况,两人共同担起了照顾5位老人的责任。
婚后,邓希陶实现了自已的诺言,“倒插门”了帅家的上门女婿。起初邓家非常反对儿子这种选择,按理说帅家儿子已经死了,媳妇改嫁是天经地仪的事,没有理由还留在帅家。况且,邓家还有3位老人需要照顾。邓希陶对父母说:“帅家更需要我去帮助,他家除了老人还有小孩,李子学过的太累了。”
东溪镇白云村与结龙村有近20公里的路程,但李子学和邓希陶坚持每月回一次邓家。一回到家,李子学就开始忙碌,洗衣煮饭,打扫卫生……农忙季节,他们忙了帅家的农活又马不停蹄地赶到邓家干活,“好在白云村和结龙村的地理环境不一样,农作物的播种收获时间有30多天的差别。”李子学夫妻俩既要忙两家的农活,又要照顾两个家的老人。
农闲时,邓希陶就在镇上干临工挣点钱,李子学在家照顾老人孩子又喂养家禽,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邓帅两家的日子都过得很好。婚后第二年,李子学为邓希陶生了一个儿子。邓希陶视李子学的儿女如亲生一般抚养,不管经济有多拮据,他们都节衣宿食供儿女上学。邓希陶说自已没有文化,因此再苦再累也要把子女教育好。如今,李子学的大女儿已成家,儿子初中毕业在外打工,小儿子也在镇上读高中了。苦尽甘来,眼看苦日子就要熬出头了,但新的困难又摆在了他们面前。
现在邓希陶的父亲邓显明,今年90岁了,母亲龙开先81岁,伯母罗昭英87岁。3位老人都是年老多病,特别是他父亲基本上是处于半瘫痪状态。三位老人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健康了,连自留地里的蔬菜也没办法种了,邓希陶每周都要给邓家父母送菜送油盐等日用品去。而两村之间又没有通客车,只能走路去,一个来回差不多要花上一天的时间。“我现在感到自已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现在几位老人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上个月,帅家父亲心脏病突发,差点过世,李子学还是倾尽所能,挽回了帅父的生病,现在帅父的医药费又成了急需解决的难题。“我还是希望他能多活几年,虽说我们的日子过的很艰难,但活着还是很好的。”
“要不是媳妇的照顾,我可能早就死了。”帅家母亲说李子学是个很有孝心的儿媳妇。邓希陶虽说不是亲儿子,但对帅家老人也很孝敬,照顾帅家老人毫无怨言。“好人一定会有好报的啊。”帅家母亲不断地重复着这句话。
邓希陶说自已最对不起妻子的是,没有让她过上一天好日子,按说他身强力壮,完全可以外出打工挣钱,但因为家有5个老人需要他,他又不敢走远了。邓希陶说这话时痛苦地埋下了头。
李子学性格开朗,面对记者的采访,她总是喜笑颜开,既使是问到伤心处,她同样是以笑回答。李子学说:“人活在世上就只那么几十年,能和这几个老人一起就是缘份,孝敬老人是应该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