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举行中秋田园风光诗会(组图)
标签:
雪燃文化綦江 |
分类: 文化现场 |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城吹打《阳雀报春》

(綦江电视台女主持人但谨朗颂女诗人傅天琳诗歌《綦江的月亮》)
吟诗抒情,唤起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情感认同
据悉,为了唤起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凸显对祖国、对家乡、对时代、对生活的真挚热爱,同时,推出一批优秀本土诗歌作品,8月23日,綦江区专门下发中秋诗歌征集活动通知,截至9月23日,评审小组共收到200多件参赛作品,作者包括退休工人、学生、教师、农民工、机关工作人员及医务工作者等。
中秋田园风光诗会,朗诵的便是征集到的优秀作品。
“任何地方,任何时候,我的文字都在田间穿行,我在父兄姐妹们沉默的躬背上,书写泥土的气息……”活动现场,綦江乡村诗人张学成写的《想念乡土》,给诗会增添了一丝思乡的愁绪。
“在城市里生活越久,对乡土的眷恋就会越深。”张学成笔名雪燃,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写诗,如今在綦江已小有名气。“在中秋节日里,吟诗抒情,既唤起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情感认同,又可以让更多人过一个有文化气息的节日,多好。”张学成说。
3年村官经历,如今进入基层机关工作的彭帝,对乡村有种特别的情感。他的《念奴娇——渝鄂一江情》:“时雨惆怅,点滴凝思念,又临团圆中秋……两江新起,直辖峥嵘,此地将立业……”短短数十字,从愁绪切入,笔触一转,抒发了扎根重庆干一番事业的壮志。
诗会的高潮出现在我国著名女诗人傅天琳上场的时候。她说,我度过那么多年的中秋,只有今年,跟乡村诗人们一起,跟父老乡亲们一起度过,特别的有意义。她专门为本次诗会创作了《綦江的月亮》,描绘了当地群众最熟悉的一幕:“想起永城,想起这片稻田,一棵压弯的石榴树就是我想念的重量……”
以诗会友,院坝文化催生乡村诗人
这里不是阳春白雪的高雅殿堂,不是文人荟萃的名流聚会,在永城镇宏盛农业观光园,在藤蔓缠绕的乡野田埂旁,上至90岁的老人,下至黄髫小儿,听着诗歌,吃着月饼,欢度节日。
“以诗会友,在我们这里有悠久的历史。”该镇党委书记肖春丝毫不担心诗会“冷场”。他说,永城镇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当地有个习俗,每当闲暇时候,老百姓就会自发聚在院坝,吟诗作诗。10年前,从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出发,永城镇开始有意识地加以组织引导,从最初的诗歌比赛,到与传统节假日相融合,这里的诗歌文化越来越浓。
目前,当地乡村诗人已达60多人。“平时,他们是工厂里打工的工人或在农田里干活的农民,但闲暇时,他们是诗人。”肖春透露,永城镇乡村诗会将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文化重镇。
昨日,除了吟诗诵月,活动还加入了大量传统文化元素,吹唢呐,打糍粑,引得不少游客驻足。
华龙网讯 (记者 何清平)
梁敏朗颂雪燃的诗《想念乡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