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珍差点与“感动重庆人物”失之交臂

标签:
綦江人雪燃杂谈 |
分类: 社会纪实 |
2001年2月22日20晚上,2010“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盛典在重庆广电大厦演播厅隆重举行,现场揭晓了“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名单。綦江县打通镇下沟村秦家湾组村民李学珍荣获“2010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奖项。
记忆中第一次知道李学珍这个名字是在2008年12月中旬,那天我收到一篇通讯员写的通讯稿,写的就是李学珍为乡亲烧茶水的事迹。写这个通讯稿的作者是打通镇银梦照像馆的老板王新昭。
王新昭是中学语文教师退休,一边开着相馆,一边向投些新闻图片和文稿。王新昭电话告诉我,她是去下沟村照相时看到李学珍的茶摊的,那是冬天,山村很寒冷。李学珍的事迹感动了她,于是她写了这个文稿。
王新昭的通讯稿很长,拉拉匝匝的有3000多字,文稿虽说写得不够专业,我细读两遍后还是被李学珍的事迹有些触动,于是,我给王新昭打电话谈了我对文稿的看法,并再三问她李学珍所做的事情是不是真实的?王新昭表示没有半点夸大。
2009年元旦节放假后,我收到了王新昭寄来的打印稿,里面还有十几个村民的证明材料,而且每个出证的村民都签了名盖了手印。看着村民们的签名和手印,我真的感动了。再看文稿,作者在听取我的建议后重点写了李学珍感人的几件事迹。一个有血的肉的李学珍站在了我眼前。
我读稿后又电话作者补充了一些情节。
我编好的稿子有差不多3000字。题目也改
我把编好的稿子转给三版编辑,但三版编辑一直没有发出来。直到这年的三月份轮到我编三版(第三版是“社会民生”版,当年我们的《綦江报》还只是周三刊,我们三个编辑轮流编辑三个版面)时,我才编发了这个通讯。
第一次编发时,我是用着三版头条,并配了一张李学珍为村民掺水的图片。但值班总编在终审报版时,撤掉了这个稿子,我没有敢问原因(我们的编辑制度是最后的报版由值班总编定,撤留稿子都由总编决定。)
我还是想把这个稿子发出来,那怕只有很短的有几百个字。因为我在电话里给作者说过:“李学珍的事迹很感动人,一定能发表出来。”如果发不出来,我岂不是言而无信了?于是,3月4日那天,我又把这篇通讯稿排在了三版的下面。但最终还是被撤换了,值班总编轻描淡写说了句,这种稿子那有必要写那么长嘛……
于是,3月6日,我又把文稿浓缩到了800多字,放在三版边栏上。
值班总编终审时,看到这篇文稿后又问,怎么又排上了?我说,实在没办法,今天差稿子,这稿子不上就只有到网上下载了。(其实我是为了上这篇稿子才这样说的)。这次运气还好,每有被撤换。
通讯稿总算保住了。
第二天是周未,我专程绕道去报刊摊上要了一张《綦江报》,见这篇子发表在三版上的时候我很激动,我当即就给作者打了个电话,告诉她写李学珍的通讯稿已经在綦江报上发表啦。
王新昭也很激动。
但3天后,王新昭又打电话来了,她说这文章太短了,完全没有把李学珍的事迹表现好。
不管怎么说,这篇通讯总算发表了,我总算是实现了自已那句“一定能发表出来”的话。
这年的7月前夕,李学珍被评为了綦江县第一届道德模范人物,得到了县委县政协的表彰,为了让先进的事迹激励大家,《綦江报》、綦江电视台两家县内媒体组织了对包括李学珍在内的10名道德模范人物的宣传报道。李学珍再次走进媒体,被更多的綦江人知晓。
后来李学珍被推选为2009年“感动綦江十大人物”,直到成为2010“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我写这些文字起源于今天上午重庆电视台一女(一个不愿意告诉我她姓名的女人,不知道她是记者、摄像、编导,还是什么的。)的电话,她打电话是要我给她找当时刊有《李学珍义务为乡亲烧茶十五载》的那张綦江报。当时我就记起来了是2009年3月7日的綦江报,编这个通讯稿的记忆太深啦。编发这稿时,我发挥了我契而舍、坚持执着的精神,“执着追求不一定能成功,但放弃了就永远不会成功。”这句话是我的人生座右铭
我在想,如果不是我当时的这种坚持,也许“好人李学珍”的事迹就永远也不会被96万綦江人民知道,更不会被重庆人民知道,更不会感动重庆。
==附:李学珍感人事迹
李学珍,女,一个清瘦矍铄的七旬老人,1959年入党。她居住的地方是习水寨坝新池村到打通镇的必经之路。李学珍在路边的院坝放上两桶凉茶,让过路人免费饮用。一摆就是十五年。茶桶由新到旧换了好几次,她也从中年到了老年,可那新鲜的茶水仍每天都摆放在路边。
但要保证茶水常年不断是件很难的事。路人从清晨到傍晚,要喝三四桶,多时七八桶。她住半山腰,离最近的水井也有500米开外。遇上干旱,就下到百多丈深的张安坝取水。坛子装着近百斤重水,老人背着它攀陡峭的岩坡,上千步石梯。
4年前她在挑水途中跌断了一根锁骨和三根肋骨,痛得夜不能寐,可仍再三叮嘱老伴在家把茶水烧好。仅仅治疗十多天她就要回家。儿女苦苦相劝,她说大热天不摆茶,心里就像掉了魂似的。她已经把为劳累的路人送上茶水当成了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