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乾忠:我要造世界一流名琴(组图)

标签:
雪燃重庆雪燃綦江小提琴自强不息文化 |
分类: 社会纪实 |
1952年8月,何乾忠出生在“中国农民版画之乡”重庆市綦江县。由于从小受民族民间文化的熏陶,何乾忠读小学时就喜欢跟着县文化馆的演员们“跑”,渐渐地他喜欢上了音乐,读初中时,学校组织文艺宣传队,他有幸被老师选为音乐“苗子”来培养。何乾忠对器乐非常敏感,无论是二胡、板胡、还是笛子、口琴,只要有老师指导,花不了多少时间他就能基本掌握演奏技巧。何乾忠对音乐的感悟性极强,再加上他勤奋好学,很快就成了学校宣传队的首席二胡演奏员。
1972年5月,因为他的音乐特长,被重庆内燃机厂特招为工人。在工厂里他是模具工,同时又是厂业余文工团乐队的主要演奏员。那年月,器乐是“稀罕之宝”,价格非常昂贵不说,甚至于有时候拿钱都买不到。为了让文工团乐队的配置齐备,完善演出效果,同时也是为了给文工团节约经费,他便利用自己模具工的特长,悄悄地自制二胡。文工团里的二胡、板胡、金胡,包括杨琴这些基本器乐都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做出来的。1980年6月,重庆内燃机厂所在地綦江县川剧团要排一台大戏,急需配置一支大提琴,可是,川剧团又没有那么多的钱去买。这时候,有人想到了会制造乐器的何乾忠。于是,县文化局的领导专门去厂里协调,把他从厂车间抽调出来制作大提琴。制作大提琴对他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挑战,他心里没底,但领导交给他的任务又不得不去完成。他首先是利用下班时间去了在重庆钢铁厂文工团工作的朋友家,亲眼看了大提琴,反复研究了大提琴的外观和内部结构,又向朋友借了许多有关介绍大提琴演奏知识和演奏曲目的书籍。回到家他又反复揣摩,动手实践。经过三个多月反复研究和精心制作,一支大提琴出现在綦江县川剧团的舞台上,而用这支大提琴第一次在舞台上向观众演奏的琴手就是他本人。他在演奏时全身心投入,观众深受感染,演出非常成功!由于大提琴是和其它乐器一起演奏的,也不在显眼的位置,观众们也许并没有留意到大提琴的存在所带来的效果,然而,他知道自己成功啦!那夜回家后,从不沾酒的他破天荒地喝了一杯酒,成功的喜悦让他备受鼓舞。
从那天开始,研究提琴制作几乎成了他生活的重要部分,他脑子里全装着特拉第瓦利、阿玛蒂和瓜尔涅利,他搜集了大量的有关提琴的资料,读了大量的器乐书籍,他萌生出要制造一支小提琴的想法。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他所在的重庆内燃机厂停产关闭了,他和厂里的近千名职工都下岗了。
(测试自已亲手做好的大提琴)
他把自己关在了家里,闭门不出,研究起造提琴的技术来
一次,以前和他同在厂文工团干过的老胡找上门来,好心好意约他去珠海一家丧葬公司做器乐手,老胡好说歹说,何乾忠就是不动心,老胡气了,临出门时丢下一句话:“好心得不到好报,我看你是被下岗整出神经病了。”何乾忠送客陪笑:“对不起,我现在没有心思出去。”也有人劝他:“你就别这样做梦了,你一个下岗工人,能造什么琴,中国那么多造琴的高手,你怎能和他们比?还不如趁自己现在有力气出去打工挣点钱。”面对工友们的好心好意,他真的迷惘了,他虽说对制作提琴充满了信心,但能否成功,他心里也没多大把握,眼看着家里经济一天更比一天拮据,他心里有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后来,好心的老胡把这事给他妻子说了。妻子听说他放弃了找钱的机会,心里的火气更大了,给他下了最后通碟,再不出去挣钱就离婚!何乾忠没有当面顶闯妻子,他知道妻子心里也烦,下岗快一年了,家里的经济明显大滑坡,女儿也快读初中了,他们原打算女儿读初中就请去一名专职的音乐老师来培养女儿,可是,现在的情况……见何乾忠仍然不动心,妻子又搬来娘家人,委托邻居劝他放下造琴梦想出去挣钱。但他仍是沉默不语,不作明确答复,妻子气得住进了医院。
妻子为他突然改变的态度惊喜,更为他带上小提琴去打工而纳闷。但是,何乾忠只出去了6天就回家了,回家那天,何乾忠不仅买了一大袋好吃的东西,
还给妻子买了一件价值200元钱的羊毛衫。妻子疑惑地看着他,何乾忠却笑着掏出2000元钱交给她说:“我的小提琴终于可以卖钱了,我的一支琴就卖了2500元钱。”妻子又惊又喜,她有些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原来,何乾忠乘找工作的机会,背着自己精心制作的两支小提琴先到重庆市区的几家文具店、琴行去推销,经过努力,重庆长江文具店的老板同意为他代销,之后,他又去拜访了几位朋友,希望朋友帮忙给他介绍个工作,在朋友的努力下,一家酒店同意何乾忠去后厨干杂活,包吃包住月薪500元。他在酒店只干了半天活,中途休息时他跑去长江文具店打听自己提琴的情况,文具店老板告诉他,他的小提琴已经卖出一支了,售价3000元。自己制作的提琴第一次变成了钱,多少心血,多少委屈、辛酸都汇成泪水流了出来,他当即给了老板500元钱酬金。这次小小的成功给了他巨大的鼓舞,让他有了足够信心,让他看到了未来的光明,
研究提琴的发音成了何乾忠的主攻的课题。何乾忠发现,中国是提琴生产大国,生产数量首居世界第一,但还不是强国,总体的质量在国际上排位落后,而造成中国造提琴质量不高的关键问题就是音质不好。有的工艺非常漂亮的提琴却因为音质差,其价格之差简直如同天壤之别,有的提琴完全是模仿之作,连提琴的每一个尺寸都做得一模一样,但就是忽略了木材的特性和乐器声学的规律。中国的造琴者还没有找到一种控制音质的手段,普遍认为一定要使用哪个地区的木料,材料的花纹和年轮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甚至说一定要存放上百年以上的木材,才能做出好的声音。何乾忠把这些资料整理成册,不断试验,反复比较总结,在试验制作中打破一些常规理念,找到了木材振动的最佳方法。
随着参加乐器展览活动的增多和与业内人士的广泛接触,何乾忠的提琴也由此名声远播。每年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来綦江选琴的琴师不断增多,因为制作一支琴工序繁多,制作的周期长,何乾忠的提琴供不应求。尽管如此,他仍然苛刻地对待每一道工序,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绝不马虎。正是这样,他的小提琴才在业内享有盛誉。2001年,北京一家提琴制作坊专程派人到綦江来向何乾忠求技,他毫无保留地把制作工艺传授出去,而且还专程去了北京授技。在北京的半年时间里,何乾忠通过琴坊老板,结识了许多行业人士,使他在造琴工艺上有了更多取长补短的机会。
制作小提琴04
何乾忠的工作室
测试制作好的小提琴
通过几年的努力,何乾忠拥有了当时全綦江县城最漂亮的住房,装饰漂亮、宽敞明亮的居室里,有当时最流行的家俱、家电,而最让工友们的孩子羡慕的是,何乾忠的女儿何莉莉是全县城第一个拥有钢琴的学生。何乾忠还专门为女儿请了钢琴教师,每个周未还要带女儿到重庆市青少年文化宫去向名师学习钢琴,女儿能拥有如此优越的学习条件,在当时的綦江县城屈指可数。住进了新房,何乾忠拥有自己的造琴工作室的梦想也变成了现实。妻子的单位效益差,她索性就病退回家操持家务,做好何乾忠的后勤工作。
在何乾忠的精心培养下,她的女儿何莉莉考上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毕业后现在重庆一所职业学院做音乐教师。他送给女儿24岁的生日礼物是位于重庆市区的一套价值20多万元的住房。
2005年10月,何乾忠把自已精心制作的小提琴送去上海乐器展览会参展,上海音乐学院的老教授郑石先生被乾忠小提琴的精美工艺吸引,郑石先生拿起小提琴娴熟地演奏完一曲小提琴独奏曲后,连声赞叹:“难得的好琴,我们音乐学院都没有这样好的琴!在上海,每支低于3万元,你千万不要卖。”
何乾忠:优质提琴声音与制作的奥秘(阅读)
http://www.violin.net.cn/BBS/dispbbs.asp?BoardID=42&ID=39283&page=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