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葭苍苍,白露未睎/
九十九里山歌在綦江两岸盛开清香/清柔的水里有浣衣女子含情的眼眸/是谁伫立在水中央?风从上个世纪吹来/吹动九十九里山歌中的笑颜……”这首发表在《岁月》杂志上,题为《乡土诗人》的诗歌,出自我县业余诗歌爱好者陈瑜之手。著名诗人王克楠在评论中写道:“虽说写的是山歌,实际是一种信念的追求,诗人在理想的道路上,不停地寻觅,体现出新一代青年对于人生和命运的问题思考,诗作极具张力。”7月18日,记者一行走进陈瑜家中,对他进行了专访。
“我的文学之梦是从小学时代开始的,我的语文老师喜欢文学,就鼓励我们多读书,读好书。渐渐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陈瑜是土生土长的綦江人,1991年从綦江师范学校毕业后,到篆塘镇土地垭小学任教,在乡村小学任教的那段岁月里,陈瑜用笔记录下自已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写下了《大山.扁担》《乡间没有城市民谣》、《乡村夜窗》等诗歌作品。“我的处女作就是发表在綦江报上的,我的作品能上报,对我的鼓励太大了,更给我了写作的信心。”这以后,为了提高的文字水平,实现自已的文学梦,他开始了汉语言文学专科自考。
乡村是陈瑜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那段时间里他的作品大都以咏唱山村风韵为主。“身上穿着黄土/泥香有气息在大脑中生花/听母亲在前院剥豆角/庄稼在田野喧哗/妻子抱着小儿煮茶的声音/是一篇新的童话/乡土诗人站在牛厩边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陈瑜一边自学一边创作,诗歌越写越多,带着綦江乡土乡音的诗歌也在《黄河诗报》、《群岛文学》等报刊杂志上散发出香味。
后来,通过法律专业的自学考试,陈瑜成了重庆展图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律师,工作变动了,生活环境改变了,但陈瑜对诗歌的热爱之情没有变。业余时间里,他仍然孜孜不倦地进行着文学创作。“只要你热爱生活,你就能成为诗人,面对綦江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我怎能不歌唱?”这段时间里,陈瑜写下了许多反映綦江新农村建设、城市变化、经济发展的诗歌。
“汶川,汶川/你震碎了谁的心/六百公里之外,我听见了/中国肋骨折断的声音,血管被残忍切割/……汶川,汶川/骨折、流血、心碎,不能摧毁/中国脊梁,依然坚挺。”这首发表在《群岛文学》“汶川5.12特大地震诗歌纪念专号”上的诗,表达着他对汶川震区遇难司胞的悼念和灾区人民的支援。这首诗在网上贴出来后深受网友喜爱。“我远在重庆不能亲自参加抗震救灾,我只有用最真挚的文字,最激昂的诗句,带给灾区人民精神上的鼓励。只要心中有爱,再朴素的文字,也能催人泪下,也能令人振奋精神,这就是诗歌的力量。”陈瑜如实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