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棺葬是一种古老的葬式,在我国福建的武夷山、重庆长江三峡以及湖南省长江中上游等地区目前也有悬棺遗存,而雪燃所考察研究的僰人悬棺,却是这种古老葬式中最具有特色的,悬棺葬式最丰富,也最具有代表性,这里不仅有悬棺,而且还有岩画,而更让人生疑的还是这些被称着悬棺岩画的岩画,就只有珙县洛表镇的麻塘坝的悬棺岩壁上才有。而其它地区,就连洛表镇麻塘坝之外的其它十几处悬棺遗存地却没有发现岩画,这是一个十分神秘的现象。岩画是悬棺主人的杰作吗?岩画中传递的信息就是悬棺主人的社会生活写照吗?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研究者,研究欲从中找到答案。
雪燃这部《解读僰人悬棺》从某中意义上讲,为渴望了解僰人悬棺的人们推开了一道沉重的大门。大门被推开,阳光照耀进来,那段沉睡着的僰人悬棺历史仿佛正悄然苏醒,雪燃为我们创造了一次与那段历史“亲密接触”的机会。当然,雪燃所推开的僰人悬棺历史不一定准确,但他有勇气去推开,雪燃对僰人悬棺的解读,正是我们多年来一直都在渴望的、努力的。
这些年来,对僰人悬棺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只停留在“僰人为何要悬棺”、“僰人怎样悬棺”这些问题上了,研究者的目光已经伸进了围绕僰人悬棺以及悬棺岩画的“僰人文化”之中。雪燃在书中说过,“岩画是人类刻画在岩壁上的史记。”这是他对岩画解读后的精辟结论,也是一个存在的事实。很多的考古研究其结果都是在先民留下的艺术作品找到答案的。雪燃的目光独到,思维灵活,他对悬棺岩画的解读让人惊讶,更令人拍案称奇。世界上很多神秘的事情往往不是由历史学家而是由文化人揭开的。雪燃对僰人悬棺的解读是在对僰人悬棺进行进行深入考察研究、广泛查阅史籍、采访了僰人悬棺研究者及僰人悬棺遗存地的老百姓后,再通过自已的进一步思考后得出来的。古语有:“熟读唐读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把这句话用在雪燃身上非常贴切,因为他对僰人悬棺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所以他能得出顺理成章的奇思妙想。这种奇思妙想也是合情合理的。
在书的结尾处,雪燃做了一个大胆的结论:历史上原本就没有僰人民族。所谓僰人,只不过是人们对这群生活在川南蛮夷地区的人的总称。说实在话,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被吓了一跳:“没有僰人民族?快快住口吧,你小子不要狂妄自大!”
于是,我又把书稿反过来,从头到尾认真读了一遍。这次我不但没有被吓倒,反到为他这样的结论喝采!
雪燃从神秘悬棺开始,讲述了悬棺的方式,有关悬棺的谜团,讲到了悬棺主人僰人,以及僰人的社会生活,僰人阿大王的王宫、僰人古战场等等,他就像一位称职的导游,带着我们走遍了川滇山区的悬棺遗存地和僰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行文中设置伏笔,层层设问,逐步解答。当你跟着他的文字“走”完了,在惊讶的结论中回过神来时,你会脱口而出:哦,原来是这样啊!僰人悬棺之谜解揭开了吗?
雪燃的结论是历史上没有僰民族,也不等于世界上就真的没有僰民族。有关僰民族真实与否的情况研究者也是从史籍中的只言片语再加推而得来的,这里面就渗入了许多研究者的主观臆象,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其实地上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把这句话套用过来就是:其实历史上没有僰民族,说的人多了也就成了事实。而这些说有僰民族的人还是人们心目中的专家学者,这些人说话是非常管用的。雪燃在书中还说,有的研究者建议把僰人悬棺改成“僚人悬棺”或“仡佬悬棺”,其实这就是研究者对悬棺主人民族问题的争议。雪燃敢对“僰人悬棺”这个俗成的概念说不,没有调查研究,没有深入的思索他是不敢这样下定义。
我深信雪燃对僰人悬棺的解读一定能得到研究者的支持,一定能让读者为之喝采。
(这是作家周雪儿为我的《解读僰人悬棺》书稿作的序,书稿图文并茂6万多字,300多张摄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