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悬棺族真的灭绝了吗?(图文)

(2007-07-24 23:43:23)
标签:

悬棺

灭绝

解读僰人

僰人

雪燃

周雪儿

珙县

綦江

分类: 旅行/探秘
     “僰人去了哪里?”望着峭壁上的黑色悬棺,我会情不自禁地问。
    “僰人去了哪里?”当地的老百姓都会说:“不知道!”
      以前,珙县及川滇这一带一直流传着“游倮倮,范苗子,后山何家挂岩子”(挂岩子,即指悬棺)的民谣,意思是说,游姓的是倮倮族,即彝族,范家是苗族,姓何的人就是挂岩子的后人。
              悬棺族真的灭绝了吗?(图文)
      关于僰人的去向,僰人后裔的问题,研究者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寻找和研究考证,但一直都没有准确定论。黄华良介绍说,1946年民族学者芮逸夫曾经为证实“后山何家挂岩子”,专程走访了何家族人。后来,芮逸夫在《川南民族的悬棺问题》一文中写道:此种人之遗裔,在兴、珙一带(指兴文县和珙县)犹有存者,但已完全汉化……据称其始祖何大宁,原系九丝山都掌蛮(作者注:明朝时僰人叫都掌蛮)酋长阿大,阿二之同族,都掌人反叛朝廷时,大宁将军至一何姓将军麾下,因改‘阿’之‘阝’旁为‘亻’旁而为何姓。”
    1982年,“后山何家”长辈何家成在回答调查者提问时还说:“我们的祖先是长房,是当官的,没有反对朝廷,造反朝廷的是三房上的‘阿大王’他们。”据研究者称,有部分姓何的人在云南横江流域,后来又发展到贵州南盘江流域。当地老人回忆说,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每到清明节这天,都有人从云南来,在悬棺下烧香、磕头、祭祀祖先。这些回来祭祀祖先的人就是僰人的后代。
 悬棺族真的灭绝了吗?(图文)
      据说,云南僰人通过走访,了解到珙县麻塘坝后山何家是他们的同宗家族,他们找来各自的家谱,经考证还真是一家人,于是,他们也协商制定更加完整的家谱,并商定第二年清明节再回来祭祖,并答应提供所有费用。第二年,云南僰人后裔如期而来麻塘坝,并带来许多钱物,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后山何家的僰人后裔“饥寒起盗心”,想通过诈骗把钱物据为已有,结果骗术失败,双方由此闹僵。云南僰人后裔离开麻塘坝时还偷偷拿走了后山何家的族谱。云南僰人这一去,从此音讯渺无,双方中断了往来,后山何家也从此失去了证明自己是僰人后代的族谱。由于种种原因,何家很忌讳别人知道自己的僰人身世,因此他们也没有去云南寻找家谱。因而,后山何家是否真是僰人后裔仍然充满神秘色彩。
      关于僰人是否姓何的问题,研究者也在悬棺文物中得到了佐证。
      1974年,四川省博物馆和珙县文化馆共同清理的麻塘坝僰人悬棺随葬品中,有一支红漆竹筷子,上面草书汉文:“……王子阿旦沐”。研究者在实地调查中也得知当地一位叫付长泰的老农,1936年在麻塘坝“三仙洞”悬棺岩脚下耕地时,亲眼见到绝壁上掉下来一具棺材,悬棺中有一块竹帛,上面书写有正楷汉字:“阿光冀”。研究者称,“阿旦沐”、“阿光冀”系人的名字,研究者由此深信,今天珙县和兴文县的何姓人家,确系僰人阿姓的后裔。
    现在麻塘坝里有一个远近闻名的何家大院。
   悬棺族真的灭绝了吗?(图文)
    在黄华良的带领下,我走进了这家大院,何家大院外面的墙体已经破烂不堪,整个大院面积大约在500平方米左右,石板铺的地面,房屋是木制结构的,屋檐支柱,房梁上,屋顶的檐角上都雕刻有动物图案。这些木雕图案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模糊。
    大院有五道门,里面分别住着何氏人家,他们虽说都姓何,但没有任何亲戚关系。对这个何家大院的历史,他们一无所知。
    我发现窗棂上有牛、马、羊动物图案,而且每一组图案都是对称的。我们还发现用于支撑屋檐的几根圆形木柱上雕刻的动物中,还有雄鹰展翅的图案。传说中僰人是一个崇拜鹰的民族,莫非这何家大院的先祖真是僰人?
      接下来,我又发现,窗棂上的图案刻工精细,轮廓分明,看上去年代并不久远,如果真是僰人的杰作,几百年的时光也会磨损,这些雕刻,而且,我敢断言的是,几百年前的僰人绝对没有这么精湛的雕刻工艺,所绘图案也绝不会这么形似。再把悬棺旁边的岩画与窗棂上的雕刻比较,我断定,这绝不是同一时期的产物。住在这里的一位老人告诉我,这个大院已经修过好多次了,以前是草房顶,他住在这里都已经几十年了,从来就不知道这里有什么僰人。老人的回答令我十分失望。
    黄华良说,这何家大院是不是僰人留下的,值得进一步考证,因为有了“后山何家挂岩子”的说法,人们才把何家大院与僰人联系起来。
    据黄华良考证,“后山何家”也不是指的何家大院,后山到底是指的什么位置他也不清楚。
     
悬棺族真的灭绝了吗?(图文)
  黄华良还告诉我一件事情,2006年7月,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刘春教授和云南视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记者林溪等人到珙县洛表镇拍摄有关悬棺的电视纪录片。后来刘教授告诉黄华良他们在云南文山州丘北县采访时,当地老百姓说山那边的马者龙有僰人,于是他们来到了丘北县马者龙,马者龙舍得乡的白泥村和青杠村生活着彝、壮、傣民族,这里果然有自称自已是僰人的人!但让他们大失所望的是,这些自称是僰人的人他们的身份证上却明明白白地写着彝族。研究者纳闷了,他们怎么会是彝族?他们试图从他们的一些生活习俗和民族特色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每年的农历10月10日是这群人“祭祖” 的日子。“祭祖”即祭祀祖先的灵魂(他们举行葬礼时,都要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制作一块象征头的铜片或铁片,放于陶瓷或金属盒中,(铜或铁片象征着祖先的灵魂,一块铜片象征一代人)。再由寨老将此盒置于山上洞穴内,他们把这种称着岩葬。有的还会在洞里放上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禽兽等作陪葬。因为彝族的祖先曾住在岩洞里,岩葬是为了死者灵魂能与祖先相会。“祭祖”活动由寨老主持,主要祭祀放置铜、铁片的金属盒,届时各家杀猪宰羊,以供祭祀。
   这群人中流行着的一首歌谣,歌谣开始就是“阿旦沐”一声长长的吆喝,(阿旦沐的意思是舅母),“阿旦沐”和悬棺里的姓名“阿旦沐”一样,那群人还流传着古老的传说,说他们的祖先是英雄,在与外族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把祖先的遗体葬在悬崖绝壁上。
            悬棺族真的灭绝了吗?(图文)
    这群人的服饰以黑色为主,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妇女都穿长裤,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多采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男子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为“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姆指粗的长椎形的“子尔”,汉语称“英雄髻”。
    彝族支系繁多,也许这仅仅只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但他们发现,这群人的服饰与珙县僰人悬棺里“出土”的僰人服饰有着惊人的相识之处。他们在珙县僰人悬棺“出土”的人体骨骸中发现,僰人有打上牙的习俗,而这群人虽说不打上牙,但他们有镶牙的习俗,不论男女老少,上门都有两颗牙是镶过的,难道他们真是僰人?
    丘北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管鹏介绍说,有研究者把这群人与珙县僰人悬棺“出土”的人体骨骸取样进行DNA鉴定,结论是这群人与珙县僰人同属百越民族的后裔。
    黄华良说,2007年4月,刘教授电话邀约黄华良一起去文山州考察,但黄华良因为要上课没时间前往。
    难道这群人真是僰人?
             
悬棺族真的灭绝了吗?(图文)
    我在云南省文山州政府网上看到关于白族发展历史的资料。资料上介绍说:
白族史称僰人,唐代从南诏、石城(曲靖)迁入丘北定居。马曜主编的《云南简史》记载:“在今楚雄、昭通、红河、文山以及越僰等地,都有白蛮分布,其地域与汉晋时期僰人的分布大体相同而略广。”1986年丘北县马者龙薄荷山出土的元代火葬墓群,与白族在明代以前因受佛教影响而盛行火葬的习俗相符。马者龙白族张、李、王三大姓的家谱碑志记载:“张氏始祖肇籍南京应天府上元县柳树湾人氏,张海之子宦游滇迤西太和,昆季自明景泰年前丘阳而落业马者龙”;“李氏原籍南京应天府上元县,明初太祖李桐宦游于滇大理,后落籍于丘阳马者龙”;“王氏始祖南京人也,明宏武年间宦游于大理,祖有三子,一隶于广南,一隶于阿迷,一来游泸西遂落籍于丘阳。”
    白族的称谓最早见于秦吕布韦的《吕氏春秋"恃君览》,称为“僰人”。此后,史籍中相继出现“滇僰”(滇池地区的僰人)、“邛僰”(四川一带的僰人)。东汉至晋,白族先民称为“叟”人。唐朝以后,经过南诏、大理国500多年的统治,比较稳定的白族共同体逐渐形成,统称“白人”。明初,在白族地区广泛实行军屯,汉军与白族交错杂居,白族称军屯户为“军家”,军屯户称白族为“民家”,故“民家”一词长期沿用。1956年根据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
           
悬棺族真的灭绝了吗?(图文)
   王钟翰所作的《中国民族史》中说,“白蛮”即今白族的先民。它由汉、晋时期的僰人演变而来,僰是“羌之别种”,也就是从氐羌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僰人最早分布在四川西部和云南境内。秦开“五尺道”和南夷道,都以僰道(今四川省宜宾)为起点,向南延伸经滇东北直达滇中地区。“五尺道”是西南夷勾通巴蜀和汉中地区的古代交通大动脉,“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商人往来其间。沿途皆有僰人居住。《水经·江水注》引《地理风俗记》说,僰字从人,被称为“夷中最仁,有人道,故字从人”。这是由于僰族同来自内地的汉族之间,相互交往较密切,吸收了较高的汉族文化,在当时的西南夷中,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而被冠以“仁”和“人道”之称,如西汉末年,朱提郡(今云南昭通)的僰人,已修了“千顷池”,种植水稻,冶铜技术较为发达,达到了同汉族相接近的水平。
    白族真是僰人的后代吗?悬棺葬是僰人民族的最大特征,而白族盛行火葬。那么,僰人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把火葬改为行悬棺葬的?同为一个民族为何葬俗上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白族的先人真是行悬棺葬的僰人吗?
   谁才是真正的僰人后裔?那么,又是什么力量,在什么时候,什么原因使僰人民族消失的呢?
 
附:(这是我最近完成的社科类作品《解读僰人悬棺》中的一个章节)
 
  解读僰人悬棺
书名:《解读僰人悬棺》(暂名)
体裁:神秘墓葬文化探秘
主题:考古 探秘  解读历史
形式:文字(55000)+摄影(200张)(图文并茂)
作品情况:已经完成/正在寻出版
                 内容介简

    谁家棺木挂悬岩?
    善良姊妹痛人怀!
    雪霏芜草山呈孝,
    风吹松柏哭哀哀,
    白日花开陈祭礼,
    夜间星斗照灵台。
     ……
     被称为 “千古之谜” 的僰人悬棺,自1935年被美国人葛维汉(D.C.GRAHAM)发现考察,并发表了《川南的白人坟》研究文章后。僰人悬棺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僰人从那里来又到那里去了?僰人为何悬棺?僰人是怎样悬棺的?悬棺岩画记录着什么信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一批又一批科学家来到这里考察研究,欲破这个千古谜题。
     作家先后三次到僰人悬棺遗存地进行实地考察,采访了许多僰人悬棺研究者,收集整理了许多关于僰人悬棺的民间传说,查阅了大量关于僰人的历史资料,几易其稿,完成了这部集考古、探秘、摄影为一体的书稿,较全面地介绍了僰人,僰人悬棺及悬棺岩画。作家在介绍僰人悬棺的同时,特别对悬棺岩画信息进行了大胆解读,语言朴素,通俗易懂,层层设问,逐步揭谜,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引人入胜,既有科考价值又有很强的可读性。被僰人悬棺研究者称为是中国第一部僰人悬棺科普读物。

相关链接:《解读僰人悬棺》后记  悬棺族真的灭绝了吗?(图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