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雪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309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黄华良:民间悬棺研究第一人
(2007-05-12 22:04:08)
标签:
黄华良
悬棺研究
悬崖上的民族
|
分类:
社会纪实
|
(黄华良访问兴文县建武文化站退休干部肖世全老人)
“我之所以取《悬崖上的民族》为书名,那是因为僰人不但行悬棺葬,而且以洞穴为居,他们生活在大山深处。”这本由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出版的《悬崖上的民族》从历史的角度进一步探索了僰人的族源,民族特征,民族文化、考证了僰人的兴衰史。从2002年开始写作到2006年12月出版,黄华良用了整整四年的时间。
位居滇交界处的四川珙县洛表镇,有着“僰人故里”的美名,而洛表镇的麻塘坝,则被历史学家们称着“天然的僰人悬棺博物馆”。黄华良是土生土长的洛表人,按他的话说,他是看着悬棺长大的,从师范学院毕业后,黄华良又回到洛表中学当了一名历史老师,这时的黄华良对那些高悬的绝壁之上的黑色棺材发生了浓厚兴趣。“僰人为什么要把棺材悬在陡峭的壁上?僰人都长的什么样子?他们现在又去了哪里?一连串的问题在黄华良脑子里跳动,他甚至于还利用到学生家访的机会,想方设法打听别人的家谱,他希望在洛表镇找到僰人的后裔。“既然是僰人生活过的地方,这里就一定会有僰人的后代,可是,我费尽了心思也没有找到。”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后,僰人的生活画卷、兴衰过程、才渐渐在他脑里形成。而这些历史画卷很多人都还不知道。“如果你在街上随便问一个洛表人,他们最多就只能告诉你一些简单的僰人传说而已”。黄华良说:“后来,我产生了要编著一本关于僰人悬棺的书,僰人悬棺其实就是洛表人甚至于珙县人的文化遗产,守着这个遗产,首先就该全面地了解它,保护它,珍惜他,然后才是合情合理的利用。”
揣着这个想法,黄华良开始了艰苦的工作。关于僰人悬棺,历史上有记载的文献很少,即使有也是支言片语,除了检阅历史资料外,黄华良访遍了历史上僰人生活过的洛表、建武城、九丝山城等地的居民,查看了发掘出来的文物,考证了僰人遗址,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了收集资料方便,他省吃俭用专门购买了一部数码相机,教学之余,他多数时间都在僰人遗址度过。
“最让我感动的是兴文县建武文化站退休干部肖世全老人,2004年6月28日,我专程去建武考证平蛮碑,让我失望的是,平蛮碑因为年时很长,碑文已全部风蚀,好心的建武人介绍我认识了肖世全,肖老手里有平蛮碑全文,当时我真是喜出望外啊!建武现存有5块内容不同的平蛮碑,肖老很早以前就录下了全文。读了平蛮碑文后我才进一步了解了那场剿灭僰人的战争,这场战争也是僰人在历史上消失的原因。”黄华良说:“僰人不存在了,因此,要研究他们的生活、还原历史真面部,就会更加困难,而僰人惟一能告诉人们他们曾经存在过的信息,就只有绝壁上的悬棺和那些僰人居住过的洞穴和那些已经残破的战争防疫工事。为此,黄华良又努力在这些历史遗迹中去寻找僰人的蛛丝马迹。

(黄华良编著的书《悬崖上的民族》)
2004年7月,学校放署假的第一天,黄华良就到宜宾城花7000多元钱买回电脑、开始了《悬崖上的民族》的写作。黄华良在前言中写道:“亲爱的读者,您想知道僰人吗?您想了解悬棺吗?如果您想感受悬棺的神秘色彩,浏览神奇的僰人文化,聆听动人的神话传说,考证僰人兴亡历史,领略四百多年前那段腥风血雨、探索悬棺之谜,相信此书能带给你一丝惊喜……”历经四年写作,几易其稿,在反复修改考证再修改后,一部15万字的书稿形成了。然而,怎样才能把这些文字流进人们脑里?这个问题艰难地摆在了黄华良面前,他试着给几家出版社投去,要么石沉大海,要么对方只能给他自费出版的机会,一个书号就是上万元,如果再加上编审费、印刷费、不花上两万元,这书稿是不可能出版的。黄华良退缩了,但这是四年的心血!孩子生出来了,总要养大吧!黄华良和妻子再三商量后,还是决定把家里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把这个“怀”了四年的儿子养大成才!
书出版了,也得到了当地领导、专家的好评,县里相关部门用购书的方式来支持他,当地居民也向到洛表来旅游的游客介绍他的书。
“我一共得到1000册书,现在还有600多册没有卖出去”黄华良拍着书房里堆着的书说。
注:黄华良QQ392893874

(黄华良:我要飞的更高)
后记:认识黄华良是今年五一节我去洛表镇考察悬棺的时候。我去悬棺的目的也是为了创作一部有关僰人悬棺的图文书稿。这次,黄华良做了我的义务向导,在此向黄华良表示深深谢意。他对自己家乡的一草一木都非常了解,什么地方有“小孩棺”什么地方有“夫妻棺”……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令人惊叹。他告诉我说要了解僰人首先就要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在烈日当空下,他陪我登九丝山寻找僰人古战场,到建武找遗址,到九丝山镇寻踪……那天,我被烈日晒得中暑了,他却安然无恙,他说,为了写那部书,他也中过两次暑,不过现在适应了。他脸上的黑斑就是为写书稿留下的纪念。有了他的配合,我的采访、摄影都非常顺利。
我之所以称他是民间悬棺研究第一人,那是因为他研究悬棺是业余的,他曾经向四川省社科院申报过科研成果,但没有成功,从研究到写作到出版成书,都缘于他对僰人悬棺的好奇,对这个举世瞩目文化遗产的珍爱,他的研究没有得到任何社团、政府部门的支持,他是地道的“既贡献智慧又贡献金钱的”研究者,因而,称他为民间第一人是当之无愧的。
(如果你对僰人悬棺有兴趣,可直接联系黄华良购书:手机13608296550)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