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雪燃
雪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862
  • 关注人气:7,7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跟踪綦江县“山村老师-老王”博客(03)

(2007-01-06 19:33:48)
分类: 社会纪实
    找到了好办法,王春便开始行动了。但书从那里来呢?王春知道,学校的图书室由于前年修补教学楼时遭到破坏,没有多少藏书。要想到校图书室去借书是不可能的,而自已家里的藏书也大都是自已读大学时买的,不太适合中学生阅读。王春想到了网络,但上网络,网上的书籍很多,如果能下载打印供学生们阅读该多好。但是,网上下载的书籍打印成本太高,王春力不从心。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春想到了求助于网友,去年9月,王春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在网易申请了一个名为“山村老师”的博客。博客的宣传语是“关注山区教育———这里有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
    “这是一个乡村中学,一个离县城有三、四个小时颠簸车程的乡村中学!这里有图书室,但没有图书;这里有图书管理员,但这只是一个闲职;这里有阅览室,但这里只有空荡荡的一间教室!你有空闲的书吗?你能弄到空闲的书吗?你能伸出手吗?这不是乞求!这更不是施舍!因为这里有一双双眼睛;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是天天面对这一双双眼睛的老师!”10月19日,《这里有一双双期待的眼睛》在博客里发表。
    几天后,博客引起了网友的热论,网友们纷纷对王春表示支持,王春在感动的同时,更加坚定了把这件事做下去的信心。 
    
   
10月28日,王春收到了网友“蓝芝麻”,捐助的书。王春很感动,他在博客上与下短文:
   
   四面环山的小乡镇,一条幽幽小河穿镇而过,随河而建的有一条小街,从小街的这头到那头用步“度”也就几分钟。街上没有多少人,很静。早上唤醒人们的是小街一头连着的学校早操铃声,学校的铃声替代了公鸡的打鸣声,小镇上的人们早也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学校在小街一头的小山堡上,从小街到学校要上连续的石台阶,我数过一共九十级,这一段段石阶路以前没有路灯,在没有月光的夜晚,我常常数着石阶摸黑从学校到街上,然后又从街上到学校,从没错过,是九十级。
    学校唯一的教育楼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产物,很破旧。墙上的斑驳能看出它的古老与经历的沧桑,在三楼的边角上一条裂缝几年前就横在了那儿,近年虽也有过修整,但仍然抹不了岁月留在大楼脸上的痕迹。几十年来,教学楼默默的看着学生一届一届的走出了这大山,而自己曾经还挺拔的身躯也慢慢变得佝偻,背负学生的身体也变得颤颤悠悠!
    学校不大,但容纳了近七百名学生。特别是今年国家对西部实施“两免一补”的助学政策,原本由于经济原因失学的、缀学在家的学生在老师的动员下也回到了学校,学生人数急增,原来还空荡荡的教室被塞得满满的,从讲台到最后的墙壁已经没有了空隙。我曾与同事开玩笑说:“如果还来一个学生,我的讲台都得让给他。”教室外只有两个蓝球场大的操场就是学生全部的活动场地,为了学生的身体锻炼,课间操还得做,一到课间操时老师想穿行学生之间而不碰到学生几乎就是一件不能做到的难事!那塞得满满的教室和站得满满的操场你能想得到那情景吗?
    城里学校有的 “图书室”……这里 “有”,那是一间临时挤出来的一间办公室。摆几个架子,可以放图书!图书是老师用过的或正在使用的教科书和一些早就过了期的杂志临时凑的,检查团一过,物归原主。有人说这是做“过场”,在骗人,我不知该怎么说,即使我说了,又能起什么作用?!面对这空荡荡的书架,我能做的且正在默默的做的是:写了一首不是诗的小诗“这里有一双双期待的眼睛”叙述了这样一个事实:学校有图书室,但没有图书!
书架能满吗?你说呢?——这里需要你的帮助!
书架能填满吗?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经济的浪潮、家庭的需要、孩子上学的费用……迫使绝大部分年青人外出打工挣钱,留在家的只有年迈的父母和小孩!开家长会时,坐在台下椅子上的只有那两鬓苍苍的爷爷奶奶;赶集日,挪行于街上的佝偻的老人和吃着零食的小孩;还有那空空荡荡的一间间家舍……这一切足以说明现在西部农村的景象。
也就一个星期时间,连续发生在学校的几件事情:留守小孩连续出走。让我这个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老师也不得重新思考留守小孩的教育问题:问题到底出在哪?
    网络上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指出现象和弊端种种,我想:
能完全归咎于教育制度的不公平吗?教育资金的分配顷斜,制度的不完善……农村的教育环境同比比城里差了一大截(或者说是天壤之别),而农村教育的投入不是一个短期能够解决的问题。而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底蕴更“抵御”外来文化对农村教育的影响,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及对新鲜事物的客观看法。
能完全责备家长的外出打工吗?山区的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方式及微薄的收入与都市人生活的巨大反差,年青人选择外出打工也在情理之中。再说,家庭的日常开支、子女的学费……沉重的经济压力也迫使着年青人外出谋生,我们应该理解他们,甚至说应该支持他们。
    能责备爷爷、奶奶的教育无能吗?他们正是没有受到教育而缺乏对子教育的最好例证,你能怪他们吗?
……
只责问有用吗?
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想:能为他们实实在在的做事这才是最重要的!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灵魂的归宿与寄托。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知识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找到心灵的依傍,借以弥补他们温情的缺失。也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时找到父母的艰辛,找到勤俭节约,找到自信,找到尊重,找到他们的理想……
问题在于:书在这里严重缺乏!
图书室内无书,学校无钱订阅杂志,学生无钱购买期刊!
为了西部山区的教育,你能伸出手吗?有了你们,他们才能放飞理想,有了你们,他们才能自由翱翔。
向社会呼吁:这里需要书!山区孩子需要你们的帮助!爱心能继续吗?
  
  迄今为止,王春已经收到了全国各地8名网友寄来的250余册书(杂志)。望着日渐丰满的书架,王春更有了信心,确切地说,他心里有了希望。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