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鲸一代的野望和挑战
标签:
it微鲸黎瑞刚互联网电视ott |
分类: 互联网电视 |
微鲸一出生,就受到业内的关注,关键不仅在于人,还在于这个人的组合所蕴含的能力,所可能产生的野望,令无论是竞争者还是合作者,都不得不关注,不得不聚焦。
黎瑞刚:聚合
因为有了黎叔,才有了微鲸的如此关注度——因为这个人背后的资源很难企及。而互联网电视,正在从一个群豪纷争的时代进入了一个巨头争霸的时期,资源、资金、人脉正成为互联网电视做大做强的必要前提。而微鲸,产品虽然刚刚发轫,但是资源在黎瑞刚的背书下却是巨鲸级的,因此不可不关注,不可不提防。
从体制进入市场,黎瑞刚其实并没有失去太多,因为多年资源依旧在他手中,而且凭借新平台更可以长袖善舞、多方结缘——从这次能把阿里和腾讯两个冤家聚合在一起可见一斑。在未来的合作中,阿里是销售渠道,腾讯则是内容借道。两者各取所需,同时又借此结下香火情缘,也算合则两利。
的确,聚合,这是黎叔最为擅长的优势,尤其现在又是给自己做的,可能未来更有想象空间的事情,无论是人场还是钱场,无论是资源还是资本,都会在微鲸起步的初期成为最大的支撑。
但黎叔作为电视新媒体领域的偶像,在企业的初创期,他站出来,作为微鲸的行业代言效果巨大,却很难为最终消费者、年轻一代所认可,所以随着发布会的结束,黎叔也就完成了微鲸在战略上的亮相,应会把更多的精力应用在资源的整合上,毕竟,微鲸未来要做的绝不仅仅是电视机,黎叔的野望也不会止步于此。
虽然现在是电视机竞争最为激烈的时期,但同时也是用户最易接受新品的时期。而且当电视品牌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日趋削弱时,正是新品挟资源圈城夺地之时。而黎叔背后的资源是微鲸的底气。
电视机位居中国用户家庭客厅中心,不仅具有天然的入口优势,同时也是家庭智能生活的最佳代表,而以电视机为切入口,通过打造微鲸品牌,借助封新城从媒体发力,塑造微鲸一代的群体标签,引发认同感,无论是从电视机外延到智能家居的系列微鲸产品,还是以电视平台,衔接智能生活,这智能生活更大的故事和愿景,应该是微鲸的目标,也是资本市场乐见其成的。
黎叔从业经历的另两大优势,是国内的政策把握度和海外资源的认同感。无论是未来以微鲸为平台,内容输出海外,还是当环境宽松,可以部分引入海外内容时,对于微鲸来说,都是其所擅长的。
对于微鲸公司来说,想打造的是微鲸一代的微鲸品牌,但在这个野望中,黎叔只是微鲸成长的资源保证,资源能否物尽其用,产品能否真正打动用户,这是微鲸需要直面的现实。而完善这一目标的则是他的左右手,李怀宇。
李怀宇:塑造
的确,正如很多媒体所描述的,黎叔定战略,怀宇做执行。从战略到战术的转变,无论是百视通还是微鲸,李怀宇的作用不可低估。
而从华人文化基金的投资人的角色,转变为创业企业的领头人,这还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有人评价,李怀宇的最大长处也是最大的短处,是细致入微,无论是产品还是运营,事无巨细,亲身躬为。当然这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是优势。尤其是在电视机这个竞争日趋红海的市场,细节决定成败。李怀宇所承担的产品塑造、创新的职责并不轻松。
从电视机产品本身而言,这一年来的竞争,可能已经超过了电视机之前数年的硬件创新,无论是从外观、厚薄、轻重、材质、清晰度,甚至CPU等等,在一轮轮的宣传和彼此借鉴中,都已经越来越同质化了。而每次发布会,都快变成了专业术语的包装品鉴会。
所以有玩笑话说,越往后推电视机,就越不知道该怎么寻找差异点来包装硬件了。包括这次的微鲸,真正能拿出来说的也就是声音了,也构成了在微鲸硬件上不多的卖点。
从软件来看,弃用了现在普遍的横向操控的metro 风格的UI,改用了垂直体验的瀑布流UI,虽然在观感上的确构成了差异,但谈不上独创,在体验上能否带来全新的突破,还有待观察。
从内容来看,虽然目前尚未看到太多的差异内容,不过微鲸团队有整合内容的实力,还有文化产业基金的支持,因此未来的内容差异化和丰富度值得期待。但是量多不代表亮点,内容最后的评判还是会回归到运营和节目编排,数量是基础,运营是关键。从百视通到微鲸,李怀宇的经验虽然有了用武之地,但是时过境迁,用户的口味也已经比IPTV时代更为的挑剔和更具多元的选择了。
不过从这次发布会上,也看到了包括一条在内的多家自媒体的参与,这个也可能会是微鲸在内容差异化上,汇聚小众特色、优质内容的方向之一。
另外,在这次微鲸电视的牌照方合作上,不是如其他终端一般,和银河互联网公司合作,而是直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作,包括EPG的展示也是CNR(央广)而非GITV(银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广电总局授予互联网电视集成牌照的主体,而银河互联网公司只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旗下的互联网电视运营主体。这次微鲸TV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接牌照背书,在合作级别上等同于银河互联网,既规避了银河互联网电视背后复杂的股东,同时也为微鲸未来引入更多资源提供了便利。
从品牌到产品,李怀宇承担着更为具体的工作,也是微鲸野望的落实者。但同样,从产品角度而言,微鲸真正可腾挪的空间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因此传播就显得更加重要。而当小米、大麦、乐视等品牌为用户所琅琅上口时,微鲸这个品牌的传播性就成为传媒老兵封新城的挑战了。
封新城:重构
从飘一代到微鲸一代,封新城再度为时代群体塑像。
当微鲸的品牌刚推出时,无论微鲸名字多么有蕴意,仅从传播的口诉性而言,其实是不具优势的,但是封新城,却硬生生借助新周刊的资源,把一个难念的品牌变成了一个群体的代言。走出了一招妙棋。
但是作为首席内容官,未来要做的除了品牌口碑的塑造,更多在于具体的内容运营,或者说,就是在于一帮70后的大叔,怎么能带着一帮80后的年轻人,做出为微鲸一代人认可的内容。这在这个时代变迁越来越快、代沟年限越来越短、经验主义越来越不管用的时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在互联网的电视产业链中,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对于已经拥有了互联网电视产品的用户来说,不管拿的是那一家产品,真正影响他们的消费习性的还在于内容。商业价值变现的两个前提是可控制的终端和愿意付费的用户,后者的关键就在于内容。
飘一代是追求自由的一代,那么微鲸一代则是独立思维的一代。如何把社会的共性和群体的个性融为一体,最后在家庭电视大屏上实现各取所需。封新城手里不缺精美的原料,但是能否做出一桌精美的菜肴,则是挑战和考验。
内容重构的时代其实已经到来,从整体到碎片,从碎片到重塑。内容运营将进入一个更加细微的品牌、标签化时代。甚至以地域为代表的直播都有可能被分解为新闻、体育、娱乐、影视等等更为指向的栏目。这是不同时代带来的变化。
不是不明白,而是这个时代变化太快,这一变化,甚至都不能用简单的换位思考去满足。因此对于封新城,重构内容,其实也是在重构自己。
结语:
微鲸完成了他的首场秀,对于产品的未来,业内也是褒贬不一。的确,登场亮相的总会是最优秀的一面,而真正的考验往往源于即将到来的每个时刻。
当飘一代在空中飞翔时,他们是否真正知道微鲸一代的想法?让时间来证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