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不乱,才能终成专家
1973年我在西安的姑姑家生活过一段时间,姑姑一家对我的疼爱自不必说,那段快乐的日子也增长了我的很多见识。

在西安的美好记忆里,劳动公园的那一架紫藤花,是最浪漫的。
姑姑家住在西安西郊,单位宿舍的邻里关系非常和睦,邻居中有一家是常州人,男主人是姑姑的同事,女主人朱阿姨当时在西安的一家服装厂做车缝工人。那是一家专门生产外贸服装的工厂,印象中朱阿姨那时经常要加班赶货到晚上八九点。
说着一口温柔的吴侬软语,朱阿姨总是那样不停的忙碌,周末休息的时候,也会经常看她用自己家的缝纫机给一家人做衣服,我天生对这些针头线脑感兴趣,特别喜欢守在她旁边看她做事情,对缝纫、刺绣的认识和学习,就来源于那段时间。那时候他们工厂时常会把一些裁剪剩下的下脚料按照几分钱一斤的价格卖给职工,我最喜欢看朱阿姨用那些细棉布和的确良做一些手工缝制的打揽、抽折,通过拼接和一些简单刺绣,动作干脆麻利,那些碎布块在她的手下变成了一件件漂亮的成品衣服,她的女儿比我小一点,每次看到她穿着那么漂亮别致的衣服,我都非常羡慕,当然,朱阿姨也给我做过好几件。
有一天朱阿姨回来告诉我们一个新闻,美国客户把她的全套生产工艺手法用电影的方式给拍摄下来了。此前在一次考核中,她用了仅仅十五分钟的时间,连裁带做了一件女童衬衣,在整个过程中,她的手法、手势准确到位,没有一个废动作和误操作,也正是因为她的裁剪缝制技艺高超,美国人把她的生产制作过程拍摄后,进行解析,用于对服装缝制行业的员工进行培训指导。
也许是因为当年的那些事情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于我只要看见衣车,去到车间里,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朱阿姨,就会用她的做事情的态度来衡量比对。今天的服装行业技术工人象她那样水平高超的已经不多了,八十后的一代愿意安心做产业工人的更少,浮躁的社会风气,走捷径的心态,让年轻人更愿意去从事服务型行业,因为在车间从事制造和加工生产,无法接触外面的精彩世界,的确是一种相对单调枯燥的工作,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天越来越难招聘熟练技术工人的原因。

努力让自己成为专才,成为专家。
今天的服装行业需要大量的熟练的技术工人,政府和行业协会应该用更多的奖励机制,鼓励年轻一代安心学习进修,工厂也应该相应提高技术工人的收入待遇,拉开技术等级的工资差距,给高级技师和熟手工人充分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寂寞难耐,然而唯有耐住寂寞,才能终成专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