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雜記——41. 緬甸民族概覽

标签:
緬甸緬甸語漢藏語系y染色體民族 |
分类: 人類學雜記 |
緬甸是一個聯邦制國家,民族衆多。
★地理篇★
按照緬甸官方的行政區劃,緬甸聯邦共和國目前包括7個省、7個邦和1個聯邦特區(首都內比都)。7個省以緬族爲主,包括中部的實皆省、曼德勒省、馬圭省、勃固省、仰光省、伊洛瓦底省及東南方的德林達依省。7個邦爲少數民族集中區,包括西部的欽邦、若開邦和東部的克欽邦、撣邦、克耶邦、克倫邦和孟邦。大體上,省分佈在海拔較低的平原地區,而邦在山地爲多。除這些政區,還有一些自治特區,比如果敢、佤邦等(這兩個在官方的撣邦裏,緊鄰中國)。另外,緬甸又分爲北部的上緬甸(伊洛瓦底江上游的曼德勒省、馬圭省、實皆省)和南部的下緬甸(仰光省、伊洛瓦底省、勃固省)。
http://s15/mw690/001hTuQNgy6OTxYcsKqae&690緬甸民族概覽" TITLE="人類學雜記——41. 緬甸民族概覽" />
★緬語、緬文篇★
以上的“緬文轉寫”是我自己的系統,不是按官方的轉寫,而是基本按梵文對應的。緬語聲母塞音有清不送氣、清送氣、濁、鼻四套,但有一些變化。複輔音加字有h-, -r-, -y-, -w-四個,其中h-一般用於次濁音的清化;-r-和-y-發音已基本無差別,均是/j/,可能引起一些聲母的顎化,在此不詳述了;-w-一般就是/w/的音,除了-wan, -wat一類的韻會影響到主元音的讀音(見後)。主要是因爲緬文從創制(基於孟文字母,孟文字母又是從巴利文來的)到現在也已經有大約1000年了,其閒正字法基本沒有大的變化(少數的比如-l-併入-r-和-y-,以及聲調符号),但語音已經變了很多了(實際上有些人說話,s已經完全發成/t/,而t發成閃音/ɾ/了)。
★緬語、緬文篇★
以上的“緬文轉寫”是我自己的系統,不是按官方的轉寫,而是基本按梵文對應的。緬語聲母塞音有清不送氣、清送氣、濁、鼻四套,但有一些變化。複輔音加字有h-, -r-, -y-, -w-四個,其中h-一般用於次濁音的清化;-r-和-y-發音已基本無差別,均是/j/,可能引起一些聲母的顎化,在此不詳述了;-w-一般就是/w/的音,除了-wan, -wat一類的韻會影響到主元音的讀音(見後)。主要是因爲緬文從創制(基於孟文字母,孟文字母又是從巴利文來的)到現在也已經有大約1000年了,其閒正字法基本沒有大的變化(少數的比如-l-併入-r-和-y-,以及聲調符号),但語音已經變了很多了(實際上有些人說話,s已經完全發成/t/,而t發成閃音/ɾ/了)。
http://s8/mw690/001hTuQNgy6OTy5kQUna7&690緬甸民族概覽" TITLE="人類學雜記——41. 緬甸民族概覽" />
韻母有陰聲韻(開音節)、陽聲韻(鼻音尾)和入聲韻(塞音尾),雖然拼寫上有-m, -n, -ny, -ng和-p, -t, -c, -k的區別,但現代緬語陽聲韻都已經變爲鼻化(-ny常脫掉鼻音),而入聲韻只留了一個喉塞尾。
韻母有陰聲韻(開音節)、陽聲韻(鼻音尾)和入聲韻(塞音尾),雖然拼寫上有-m, -n, -ny, -ng和-p, -t, -c, -k的區別,但現代緬語陽聲韻都已經變爲鼻化(-ny常脫掉鼻音),而入聲韻只留了一個喉塞尾。
聲調有四個,其中陰聲韻和陽聲韻的三個調爲短調(高降)、中調(低平)、長調(高,略昇或平或略降),入聲韻就是高降的促調。聲母清濁不影響調值。陰聲韻和陽聲韻有默認調(不標調号),若要標,短調標“.”,中調標“'”(就是輔音標記符virāma),長調標“:”。開音節短元音a,
i, u的默認調是短調,開音節長元音aa, ii, uu, e,
o以及所有陽聲韻的默認調是中調,開音節倍長元音ai和au的默認調是長調。另外,一個音節在單用一個輔音字母表示的時候,有時是短調的a音,也有時候是附在後面之前的“半個音節”,即/ə/元音的輕聲調。韻母和聲調總結如下(上部爲轉寫,下部爲加k聲母的音節拼寫示例):
http://s9/mw690/001hTuQNgy6OTAwYYe4b8&690緬甸民族概覽" TITLE="人類學雜記——41. 緬甸民族概覽" />
★民族、人羣篇★
緬甸的主體民族稱作ဗမာ ba maa(英文Burma),又稱မြန်မာ mran maa(英文Myanmar)。兩個詞都既可以指緬族,也可以指緬甸這個國家,而相對來說,ba maa更多指“緬族”,而mran maa更多指國家,因此“緬語”在英語還是Burmese,而緬甸目前官方傾向使用Myanmar作爲國家正式名稱。(腦洞一下,mran不會是漢語的“蠻”吧?)
以語言來分,緬甸的官方民族比中國劃得還要亂。緬甸的民族首先分爲8個“族系”,即緬族及7個邦的邦名,也就是說“族系”其實是大體按地理位置來的。表裏的語系也只是每個“族系”主體的語言,實際上各個族系的小族羣可能根本不是同一個語系的。從族系的主體來說,“撣”(其實就是“暹”)接近中國的傣或者泰國的泰,而“克欽”相當於中國的“景頗族”,都包括有若干個語言不同的族羣。緬族系最多,約占緬甸人口的68%。其後有撣族系,9%;克倫族系,7%;若開族系,3.5%;華裔,2.5%;孟族,2%;克欽族系,1.5%;印度裔,1.25%,等等。
★民族、人羣篇★
緬甸的主體民族稱作ဗမာ ba maa(英文Burma),又稱မြန်မာ mran maa(英文Myanmar)。兩個詞都既可以指緬族,也可以指緬甸這個國家,而相對來說,ba maa更多指“緬族”,而mran maa更多指國家,因此“緬語”在英語還是Burmese,而緬甸目前官方傾向使用Myanmar作爲國家正式名稱。(腦洞一下,mran不會是漢語的“蠻”吧?)
以語言來分,緬甸的官方民族比中國劃得還要亂。緬甸的民族首先分爲8個“族系”,即緬族及7個邦的邦名,也就是說“族系”其實是大體按地理位置來的。表裏的語系也只是每個“族系”主體的語言,實際上各個族系的小族羣可能根本不是同一個語系的。從族系的主體來說,“撣”(其實就是“暹”)接近中國的傣或者泰國的泰,而“克欽”相當於中國的“景頗族”,都包括有若干個語言不同的族羣。緬族系最多,約占緬甸人口的68%。其後有撣族系,9%;克倫族系,7%;若開族系,3.5%;華裔,2.5%;孟族,2%;克欽族系,1.5%;印度裔,1.25%,等等。
據維基百科[[緬甸民族]],緬甸官方承認135個本土民族,分屬以上8個族系。此外,還有幾個不被官方承認爲本土民族的族羣,包括緬甸華人(特指大城市的閩、粵、客裔,而果敢人(ကိုးကန့်
ko: kan.)是被承認爲本土民族,屬於撣族系的)、班賽人(講漢語信伊斯蘭教清末從雲南遷去的回族,ပန်းသေး pan:
se:,英文Panthay,又譯“潘泰”)、印度裔和孟加拉裔緬甸人、英裔緬甸人、羅興賈人(ရိုဟင်ဂျာ ro hang
gyaa,英文Rohingya,又譯作“羅興亞人”,不確,來自孟加拉的混血穆斯林)、緬甸廓爾喀人(尼泊爾人,英文Gurkha)等。
以語言來分,緬甸的族羣分屬漢藏語系、南亞語系、僮侗語系、南島語系、(苗瑤語系、)印歐語系。
漢藏語系裏,大的族羣有緬語支的緬族、若開族(其實若開語基本算緬語方言了)、土瓦族、曼達族(阿昌族)、因塔族(茵萊湖的漁人),漢語支的有緬甸華人、果敢族和班賽人,薩耳語支的克欽族、景頗族,彝語支的傈僳族、拉祜族、高族(阿卡族),克倫語支的克倫族、克耶族(著名的“長脖族”是加揚族(ကယန်း
ka yan:
,Kayan,又稱Padaung)劃歸克耶族系),此外還有很多小語支,如庫基-欽語支、Tangkhul語支、儂語支等等,這些語言分類上還遠未定論,硏究的人不多,這些族羣主要被劃在欽族系或克欽族系了。
南亞語系(孟高棉語系)包含了孟語支,包括伊洛瓦底江下游平原的原主人——孟族,以及卡西-克木語族,包括克木族、崩龍族(德昂族)、佤族等。南亞語系的除孟族,都被劃作撣族系。
僮侗語系包括台語支的多個支系,自稱“傣”,緬人稱撣,即“暹”,其中傣那族(တိုင်းလေ့ tong:
le.)相當於中國的德宏傣族。緬甸所有台語支族羣都被劃作撣族系。
南島語系有一個莫肯(Moken)族,緬語稱察隆族(ဆလုံ cha
luM,Salon),分佈在德林達依省沿海的羣島上,捕魚爲生,劃在緬族。
還有Yao族(ယောင်
yaung),官方算撣族系,中文維基譯爲“揚族”,說是講南亞語,但英文維基說屬苗瑤語系,即瑤族。待攷。
還有印歐語系的,英裔緬甸人、印度及孟加拉裔緬甸人、廓爾喀人,還有羅興亞人(講印度-伊朗語族孟加拉-阿薩姆語羣接近吉大港語的語言)。
歷史上,從5到10世紀,上緬甸(北部)基本是驃人的地盤。驃人也是講漢藏語,但不同於緬語的一羣人,現在已經沒有人講驃語了。而下緬甸文化更發達,南亞語的孟族建立了直通王朝和勃固王朝(罕礁瓦底王朝),直到16世紀。在9世紀時,漢藏語系的緬人從南詔進入伊洛瓦底江平原,逐漸吸收了驃人城邦,並最終滅掉下緬甸的孟人國家,形成了現在的緬甸。
★遺傳篇★
分子人類學方面的數據目前非常有限,目前我居然只找到一篇Y染色體和一篇線粒體的。
Y染色體的是昆明動物所彭旻盛(2013)的«Retrieving Y chromosomal haplogroup
trees using GWAS
data»。盡管樣本量中等,緬族和若開族的M117+都在百分之三十多,遠高於漢族,略低於藏族。而北方的漢藏語系庫基-那加語支的那加族全都是M117+。這篇文章基本坐實了M117+(農民甲/Oα所在的支系)是漢藏語系共通甚至是奠基成分的假說。緬甸第二多的O2a-PK4有可能是南亞語系或僮侗族羣留下來的。而F*,
H, J, L(以上在下表裏都歸入F*)和R1a, R1b,
R2可能是印度人甚至英國人帶入。具體討論可以見蘭海的分子人類學論壇的帖子(http://www.ranhaer.com/thread-26753-1-1.html )。
雖然語言學上目前一般把彝語支和緬語支放到一起歸入彝緬語支(Lolo-Burmese),但從Y染色體上來看,緬族、若開族和彝語支的民族區別比較大。彝語支普遍D、N、F2、O3*(xM117)比較多,而緬族M117+多,以上幾支比較少。因此也許彝語支和緬語支從人的來源上區別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線粒體的一篇,Summerer (2004) «Large-scale mitochondrial DNA analysis
in Southeast Asia reveals evolutionary effects of cultural
isolation in the multi-ethnic population of
Myanmar»,從泰國取了327個緬甸人樣本(多個省/邦的多個民族),結果是最多的F1a1a有15.9%,其餘有C4b1
(7.0%)、B6 (6.4%)、A4 (5.2%)、R9b1a1a (4.6%)、D4 (4.6%)和G2b1a
(4.6%)。還有很多M支系根部直接分出的小支系。可以看一下我之前對中國線粒體的統計(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5ddf790102v2w2.html ),中國最多的D4東北向西南遞減,而R9'F東北向西南遞增,和緬甸的趨勢正好是一致的。
polyhedron
首發於新浪微博,2015.01.03
最後修改於2015.01.04
前一篇:藏文轉寫、有頭體、無頭體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