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手机:挡不住的呼唤

(2007-05-23 21:04:45)
标签:

读书

评论

书评

手机

移动

媒介

传媒

无线

电信

通信

通讯

分类: LEEFORCE COLLECTION
 
 
 
保罗·莱文森是美国传媒学界的一大忽悠。我在两年前翻阅过他的另外一本《数字麦克卢汉》,因为其语句繁琐讲述晦涩而没有看下去。今次读到这本《手机:挡不住的呼唤》,更是觉得这哥们果然/仍然/终究还是一个大忽悠。这本书按照宣传语,是号称针对手机新媒介阐述了很多独到的认识。但是在我看来,在贯彻全书的内容中,除了倒数第二章以外,作者仍然只是把手机局限于一个通讯工具的存在。对于短信、无线互联网等概念,作者虽有提及,但很明显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当然,我理解作者在这里可能只是强调手机是一种广义上的媒介(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信息),而不是在强调我们平日所说的新媒体。不过从这本书写成于2003年来看,作者当时的认识还是比较落后的。美国是一个手机科技的大国,但在数据应用的层面上还是比较落伍,离日韩等亚洲国家相差太远。我莫名地想起过去曾经在一次北邮的讲座上,阚凯力一再强调“我们中国已经是世界通信第一大国,没有必要向别人学习”的言论,不禁笑出声。
 
我连翻带跳地读完了这本书。
 
以下介绍摘自豆瓣(http://www.douban.com/subject/1185223/):
 
互联网带我们到赛博空间里去漫游,可是它把我闪钉死在座位上,与此相反,手机带我们到真实世界中漫步,一机在手就有了一个全副武装的流动家园,本书探索人类媒介移动性的历史——书籍、照相机、半导体收音机、笔记本电脑无不纳入考察之列。
 
手机这个独特而奇异的小玩意成为我们的掌中之宝,使我们能够交谈,也能够互致短信,它是一柄双刃剑,既命名我们获得空前的解放,又对我们所拘束,既使我们一网打尽天下信息,随时随地与人通话,又使我们失去享受清静的避风港——除非你不买手机或关掉手机。
 
这是神奇的电话使万事万物为之一变——公共场所、隐私领地、室内室外、剧院饭店、汽车飞机、谈情说爱、文化素质、亲子关系、战地新闻——实际上我闪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从此不同,仿佛是一个有灵气的细胞,手机在分裂繁殖的过程中和其他的细胞互动、结合,从而产生新的有机体;就像是一个强大的火花塞,手机点燃了技术进化与人类生活的发动机。
 
美国著名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以他灵动的文字,从哲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的角度,透过技术进化和社会生活的多维视野,对使用手机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思想深邃,直到读者心弦。
 
保罗·莱文森,美国媒体理论家、科幻小说家、大学教授、教育公司总裁、音乐人、多才多艺,大文学和传播学两方面成就卓著,在音乐上小有成就。
 
保罗·莱文森相当完美地实现了科学文化与文学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结合。
 
保罗·莱文森发表了100余篇论文,多半涉及传播和技术的历史和哲学,媒介理论著作6部;科幻作品20余种,其中长篇5部。
 
以学术地位和成就而论,保罗·莱文森曾任美国科幻小说研究会会长,科幻作品屡次获美国和世界级大奖和提名奖;他的6部媒介理论著作,除《学习赛博空间》之外,已经全部在中国翻译出版或即将出版。
 
很明显,保罗·莱文森的学术地位正在中国迅速上升。
 
何道宽,英语教授,政府津贴专家,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副会长,从事文化学、人类学、传播学研究20余年,著译逾450万字,著作有《中华文明撷要》、《创意导游》,译作有《思维的训练》、《交流的无奈》、《帝国与传播》等,论文有《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论美国文化的显著特征》、《麦克卢汉在中国》、《和而不同息纷争》、《天书能读:麦克卢汉的现代诠释》等。
 
Leeforce

LEEFORCE BOOKs

http://book.leeforce.com

~ 转载请注明出处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