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年周末》与报纸的困境

(2007-02-27 18:33:59)
分类: LEEFORCE VIEW

 

《青年周末》与报纸的困境

By Leeforce,www.leeforce.com

 

http://www.yweekend.com/WebNews/070222/a01/070222A01.jpg

 

过年前,曾有个《新周刊》的朋友在MSN聊天时问我对他们杂志的看法。我说,我觉得《新周刊》已经有点被互联网俘获了。为什么?比如现在每一期《新周刊》都有固定的一个栏目“博客速览”是向大家传递一些名人博客的“过期文章”,而很多正文也是每每大量出现来自互联网的内容。《新周刊》本是一个极好的平面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平媒的新锐旗帜,却为什么要在内容创作与采编上对互联网如此依赖呢?

也许我偏激了。但自从我今天浏览了北京青年报旗下的《青年周末》2007春节特刊,我突然就更加有了高呼“报纸即废纸”的冲动。这个所谓2007春节特刊,其实就是把新浪、百度等平台上的名人博客随机挑选了60篇文章,原封不动地拷贝粘贴在泛黄的60页新闻纸上,售价一元,甚至连点多余的口水评论都没有。唯一属于该报社原创的内容就是卷首语,在那里编辑高呼:“博客不仅开拓了一种民间舆论势力、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人们生活的色彩、一种生活的力量!2006,我们感谢博客!”这赤裸裸的拷贝粘贴行为,居然被作为一个报社对2006的总结,不由让我在感慨其内容成本低廉的同时,也对其感到彻底的失望。

中国的报业从2004开始就一蹶不振,唱衰平面媒体、甚至宣称“平媒死亡”的口号就从来都没有断绝过。结果很多报纸自己还不争气,积极被互联网俘获,活该最终变成互联网媒体的附庸。

2007年2月份的《中国广告》杂志里面,有一篇《2006:报业的困境与创新》写的很好,它指出报业要拥抱互联网,必须解决到底是“先办报”还是“先办网”的问题。前者把网建立在报的基础上,是对报纸的延伸;而后者建立一个以内容优势为核心的多介质传播平台。很明显后者的前途更加广阔。去年我有一次参观《京华时报》报社,当时就很惊异于其一两千人的团队规模,更惊异于有如此厚重积累的传统报业居然在竞争上屡屡输给互联网等新媒体。传统的平面媒体如果不能赶快建立自身完善的多介质传播平台,就只能像《青年周末》和更多更烂的报纸一样,靠拣互联网媒体的剩饭为生。

这是我第二次评论《青年周末》。我之所以抽其为典型,是因为我前年的住所据说曾经是北京青年报社的某个编外办公地点,所以多少有点感情,嘿嘿。

祝中国的报业走好。对于那些不长进的报纸,就只能让它们慢慢歇菜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