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分合非改革关键 考试体系当深入改良
(2009-02-09 15:11:12)
标签:
文理分科
素质教育
初中
山东教育厅
应试制度
杂谈
|
分类:
杂谈随笔
|
最近一直抢占大家的眼球的除了金融危机、正月外交、北方干旱那些事外,还有教育部取消文理分科这个大事。说是大事是因为人才培养这个事情已经日益成为关系一国竞争力强弱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基础;连古代皇帝都知道把科考当成举国要事,对科考作弊者重刑伺候(尽管效果不理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应试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更应该列入国家的重点研究课题。
小学和初中阶段,文理科是一起学习的,记得那时候每门课程都觉得和有兴致,成绩也一般的优秀。当然除了一直压迫我到现在也没自信的外语。那时候,学生多,我所在的乡镇有三所初中,是按照小学考初中的同一考试名次确定你去哪所学校的,其中镇中心初中是重点,全乡镇最好的老师都集中在那里,所以考上镇中心初中是小学时候最大的理想。后来,九年制义务教育推行,小学升入初中一般没有什么障碍,而且由于学生少了很多三所中学都归并到镇中心初中,因此小学生活多少是比我们那个时代多了一些闲暇的。后来看到山东教育厅用近乎残酷的方式在关系一个人(尤其农村孩子)功成名就的高中阶段推广素质教育,我就感觉很不理解:为什么不选择最能影响一个人成长而且有合适土壤环境的小学阶段坚决推行素质教育呢?选择一个应试制度没有改良的高中去实验,无疑是拔苗助长式的银枪蜡枪头改革。
高中的时候,只好遇到山东教育厅推行所谓会考制度。那也许时最早的文理合并的试点。往届师兄师姐们都是一上高二就文理分明,我们是到了高三上学期才附庸文雅的。文理分科开始在什么时候偶不清楚,因为不是专家也懒得去查。但肯定有其合理的历史背景,而且曾经与现行的大学招生应考制度紧密配合、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的。后来,会考制度也并没有给我们那批实验品带来什么好处。尽管自己在两年内认真对待每一门功课,会考成绩均保持在90分以上,也还是难以逃脱在高三无奈选择去文科考学的命运。由于数学、物理成绩达不到一百三(150制)以上,只好放弃了理科,尽管自己的化学和生物在屡次考试中低于95分(100分)都很难——为了上重点大学的梦想,这些爱学的科目只好舍弃。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文理合并我个人是非常赞同的。但比文理合并、推行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是将人性的教育贯穿于我们从小的教育,把民主与自由的西方知识体系精华介绍给每个人,而且要彻底变革大学入学资格考试制度和学位授予体系。小时候听说臧克家先生数学考零分还能读大学、爱因斯坦有若干个博士学位是非常羡慕的,可这在如今如果不是花人民币采购估计是永远不可能的事情。
教育制度的改革一定要慎重,因为的确是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敏感问题;不但要充分调研,还要有一种负责的、科学态度。正如前面说的山东素质教育推行,即使把所有的省规范称号都取消了,就真得能在农村学生为主的高中推行素质教育吗?我看成功的机会是个0。因为这些学校的学生,除了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没有其他更好的出路——让他们带着素质教育的成果早早的进入汹涌的民工潮吗?凭什么?
文理合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门门优秀者,而是通过三年高中赛马把他/她在某一领域的潜力充分挖掘并培养起来。与其诞生一批门门精通的全才,不如一些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基础上的某某专业尖子脱颖而出。有改革毕竟是好事;但改革的操刀者一定要站在大多数人的立场上,不能只关注社会强话语权群体;更不是凭着政绩冲动或者个别领导爱好。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