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命带桃花不只等于脱单,它的用处多着呢

(2017-05-15 15:07:14)
标签:

桃花运

紫微斗数

命理

命犯桃花

分类: 张盛舒——命理探讨

命带桃花不只等于脱单,它的用处多着呢


  命带桃花,女子不德?

  

  古书中所谈的理论,差异最大的就是桃花,“红鸾星动”是最正面的说法。其它的桃花星,若依古人所言,“皆为奇技淫巧之流”。所以命盘一排起来,一树桃花千朵红,朵朵桃花舞春风,难不成中国人个个都是满口仁义道德,骨子里却……?


要知道古时候,子女是父母的家产。女人更是男人的附属品,不要说自由恋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女子无才便是德”……贞操观念强烈束缚的结果,女人想要学习诗书,或展露曼妙身材,恐怕只有身在勾栏。


否则,万一不小心被男人看到一截手臂,对不起,己经失身,非君莫嫁了!


在这样重女轻男的背景之下,就可以了解古书为什么动不动就诅咒女人了!


“杨妃好色,三合昌曲”


“梁同巳亥,男多浪荡女多淫”


什么“招手成婚,无媒自奔”……等等,


把女人讲的完全不能有七情六欲,否则就是死罪。


更离谱的是,还是有算命先生睁着眼睛说瞎话,搬古书吓现代人,还真的吓坏一大票,令人啼笑皆非。

 

桃花的现代意义


事实上,桃花跟文学与艺术很有关联性,桃花也代表人缘及亲和力


试想,感情丰富的人是不是容易流于感情困扰? 多愁善感的人,容易悲秋伤春,也必然容易被特别的事物而感动。


一个平易近人,笑容可掬的人,绝对比自闭孤寂的人来的有桃花。


整体而言,命带桃花的人较容易有感情困扰,却不表示有感情困扰的就一定是命带桃花,或命带桃花的人就一定有感情困扰。


这是逻辑学及统计学的必然,古人不了解,看了很多命盘之后,以为找到神奇的法宝,倒果为因,很武断的下了结论。


这是文人喜爱夸大的毛病造成的,后人不察,依样画葫芦的结果;发觉偶有不准,“戏法不灵,变个菩萨”,于是星群又增加了一个所谓“不传之秘”的解释。


整个学问因此变质,可惜了老祖宗的惊人发明。


基本上,服务业就具备桃花的性质,娱乐业更是非桃花莫办


文学缺少了桃花,面对一粒砂是掰不出一个天堂的,更不用说一朵花看到一个世界了;


音乐家缺少了桃花,就缺少感动人心的力量,可能会被批评为匠气太重;


一个人缘很差的工程师,虽然满腹经纶,却老是苦着脸,拒绝与人沟通,可能也会因为感情无从宣泄而纵情酒色。


所以,不能把所有的感情原罪都让桃花星来背,否则,人生也未免太简单了。


  性格的两面思考


我们要知道,生命是不可能有完人的,才能与人格通常无法得兼。


 一个天才洋溢的音乐家可能是一个混蛋,一个能力超卓的事业家可能是一个处理家庭一团乱的人,一个好人通常表示他庸庸碌碌……


中国人常强调“智,仁,勇”三德兼备则为完人,但是,却不强调“智者多诈,仁者软弱,勇者必狠”的负面意义。


所以背负仁义道德的枷锁的人太多了,因为他不敢显露人性的软弱面或是缺陷面,一旦产生所谓人性的冲突时,麻烦就出现了。


生命的原动力在于维持生命及繁衍后代,简单讲,就是“食色性也”。


为了吃饭,促成整体文明的演进与现代科技的发明。


为了繁衍后代,就常会发生“围城”的战争。


人类的婚姻制度改过很多次,现在的方式显然不是最好的,尤其经过西方文化的冲击及传播媒体无远弗届的传送不论好的或坏的信息,现代人实在很难调适一个最好的感情处理模式或家庭互动模式。


所以,紫微斗数就会成为一个最佳的生活导师,提供各种个性的人在现在的价值观及生存环境中生活。


命带桃花不只等于脱单,它的用处多着呢

  善用桃花的价值


请各位一定要记住,这是一个多元价值观的时代。演艺界的里根可以当美国总统,科技界流行学生辍学创业。


我们还能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吗?古人强调的好命,可能就只是很会考状元,或者很会当官。


所以,每一个命宫主星,都有他们可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也都有当他们碰到成功或失败时会经历的思考模式。无善无恶,只有优点与缺点的分别。


同样的,碰到桃花星的人,若适度调整至事业发展(例如公关业就很需要桃花的人缘特质))或兴趣(养花莳草,琴棋诗画,创造设计),或有自己的处世原则与价值观,绝对有它的价值存在。


命带桃花不只等于脱单,它的用处多着呢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技紫微星座网”原创,版权归科技紫微星座网与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擅自篡改、抄袭或转载。如有任何合作意向或疑问,请先与我们联系。>>联系方式

命带桃花不只等于脱单,它的用处多着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