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评论易中天和成君忆的冲突,于是去看易中天的《品三国》。书里旁征博引,将千年以来,被历史与小说混淆许久的三国人物,还原他们的本来面目,写的极好,内容翔实,精采纷呈,不愧是当代的文坛祭酒。
我在自己出版的书里,也喜写三国。只是我是从紫微主星为出发点来评论,拿三国人物来解释紫微命盘的特质。有趣的是,我对很多人物的结论,和易老师异曲而同工。我的书写于这三年,在台湾陆续发表,在内地则在今年十月首发,和易老师出书的时间不同,也不可能互相看到,能够有众多相似之处,也许可以说一句:“英雄所见略同”吧!
在我的《销售有力》一书里,我分别解释各星曜在紫微命盘中事业宫的意义,鲁肃就是天相星在事业宫的代表人物。
我把我书中对鲁肃的评价原文照抄如下,各位朋友可以与易老师的书中,谈到鲁肃之处对比一番:
鲁肃在三国演义里,被描述为让诸葛亮耍得团团转的老好人。如果真是那样,为什么周瑜临终要荐肃自代,做第二任大都督呢?事实上,正史上的鲁肃胸怀大志,稳重谨慎不躁进,周瑜说他“胸怀韬略,腹隐机谋”。
鲁肃字子敬,是徐州的大地主,为人仗义轻财。周瑜认识鲁肃,是在当居巢长的时候。周瑜还是一个小官,带领几百人路过鲁肃的家乡,因缺粮,听说鲁肃家有两仓米,一仓几十万斤,于是前去请他帮一把。鲁子敬很干脆,用手一指,就送他一仓米。周瑜很感激,并且知道他胸怀大志,满腹经纶,两人结为好友。当时袁术也听说了鲁肃的大名,还想让他当东城长,鲁肃看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拒绝上任。
孙策死后,孙权继位,周瑜推荐鲁肃和孙权见面。鲁肃劝孙权成王霸之业,他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并且详细谋划方略,“……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孙权大喜,说我原来只想匡扶汉朝,没有那么大的志向,你说的话真是太好了!这就是后世称为“榻上策”的著名战略构想。历史学家黎东方说鲁肃是个现实主义者,而不是正统主义者,根本不想光复汉祚,反而是劝孙权开基立业。
从这个战略角度出发,鲁肃为了对抗曹操,想培养刘备势力作为外援,并且亲自请命去夏口游说刘备。因此孙刘联合的战略构想,鲁肃是第一个,也是最努力的造势者。他的说服技巧也很厉害,深得天相稳健,不张扬,退敌于无形之旨。
赤壁之战前,在东吴的军事会议中,张昭等劝孙权投降曹操时,鲁肃不讲话,也不与主和派辩论。等孙权到更衣室洗手时,他才跟着孙权到走廊外,拉着他手,恳切说道:“刚才那些主张迎曹的人,都是为自己着想。会误掉将军的大事。像我鲁肃这样的人投降曹操,也还可以继续当官,主公你投降曹操,想有什么好下场吗?”孙权不是傻瓜,恍然大悟,于是接受鲁肃的推荐,召还大将周瑜,整军经武,联刘抗曹。
等到赤壁胜利,鲁肃回来,孙权亲率诸将迎接他,并且问:“子敬,我下马持鞍,这样恭敬对待,你很有面子吧。”可是鲁肃回答:“未也。”大家都吃惊奇怪,而鲁肃慢慢说道:“希望主公统一天下,然后再拜我当官,这才给足了面子哪。”孙权听了这个迷汤,多高兴啊,从此更加信任鲁肃。
后来刘备到京口来见孙权,吕范劝孙权留住刘备,遭到鲁肃的反对。鲁肃不但建议放刘备回去,还希望把荆州暂时借给刘备,孙刘联合,共抗曹操。因为他看得很清楚,虽然曹操北退,实力未损,江东水军厉害,却缺乏骑兵,这时候即使并吞荆扬两州,也只能采取守势,情况将会变得非常危险。而且,荆州与东吴素来有仇,孙权势必无法很快安定荆州的人心。因此,保存曾经纵横北方,又在荆州甚得人心的刘备集团作为支援,才能继续对抗曹操。据说,曹操听到孙权以土地给刘备时,正在写信,吓得落笔于地。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出鲁肃的战略思想和诸葛亮如出一辙,看得又深又远,多么杰出!
周瑜去世,推荐鲁肃自代。鲁肃有智有勇,维护孙刘联合,共据曹操的苦心孤诣,令人敬服,但却得不到东吴君臣谅解。原因主要在于,孙刘又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对于关羽,吕蒙等大将,是无法委曲求全接受的,因此常常违令不行,而这又必然影响到孙权及刘备的看法,所以,三国鼎立之所以能维持这么久,是因为有诸葛亮和鲁肃这两人,具备共同的战略思想,才能成立。
鲁肃去世时,才四十六岁,正在壮年,和周瑜一样,都是江东的巨大损失。后来孙权向陆逊谈起周瑜、鲁肃、吕蒙三人的时候,对鲁肃评价很高,把鲁肃比战国时代的大纵横家苏秦、张仪。但是他也对鲁肃略有微词,说:“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鲁肃苦苦支撑孙刘联合,孙权其实不是不能理解,只是地位不同,立场各异而已。
后人评鲁肃方正严明,节俭无欲,带兵严整,令行禁止,并且好学不倦,长于辩论,且善识人,用人唯贤。这样的评价,鲁肃当之无愧。
三国人物之所以会被如此扭曲,不能怪罗贯中,如果不是罗,三国必然无法如此深入人心,妇孺皆知。小说之所以和正史不同,是因小说必须有忠有奸,有生有丑。一旦蜀汉刘关张被定位为男主角,则曹魏和孙吴的人物就要当配角,必然要被夸大缺点,才能衬托刘关张和孔明的不凡,这是无可奈何之事。我辈读历史时,必须小心谨慎啊!
相关文章阅读:
《成君忆和易中天,谁错了?》:
http://blog.sina.com.cn/u/465c79a9010006zc
《造命有理——写在“销售有力”出版前夕》:
http://blog.sina.com.cn/u/465c79a90100009o
《青青子衿--貂婵与吕布》:
http://blog.sina.com.cn/u/465c79a9010000c7
《解读甄子丹的〈杀破狼〉》:
http://blog.sina.com.cn/u/465c79a9010000zw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