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张盛舒——命理探讨 |
-记北大之旅
我有一个梦。希望有朝一日,紫微斗数的科学价值能够普遍受到世人的肯定。
它不再是江湖术士赖以糊口的骗术,而是真正能够协助大家创造自己命运的生涯规划工具。
这个梦想,终于在今年到达一个值得纪念的里程碑。
四月三十日,我应邀到北京大学,在全球领导力研究中心,演讲三个半小时的“紫微斗数的科学价值与现代应用”,谈如何在现代职场里,应用紫微斗数。
六年前,我开始创办科技紫微网之时,在《中国人的智能—针灸、中药之后的下一步》这篇文章中,引用了王溢嘉的话。
科学买办心态──牛顿杂志,王溢嘉,1991年6月
我们呼吸的其实是一种双重标准的科学空气,在这种空气的熏陶下,我们都患了一种“思想分裂病”:一方面以严苛的﹑排斥的﹑挑剔的心态来面对祖先留传下来的东西;但另一方面却又以宽容的﹑欢迎的﹑不加批判的心态来面对西洋流传过来的东西。这种心态绝非“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修养,而是一种知识上的“双重人格”。
我在文中说:
以中国的命理学而言,紫微斗数只是一个技术分析工具,古人迷信或不学无术的算命师对它的功能无限制的夸大,只会使它的应用范围越来越狭隘,但是如果能正确运用它,却会是很了不起的辅助工具,这和针灸与中药的研究是一样的道理;曾经中国的科学家对针灸嗤之以鼻,说是旧世界的产物,等到西方也开始研究,并且说是了不起的发明之后,专家们又赶快改变说法。
六年过去了,我对台湾的命理乱象仍然非常失望。
为什么?因为现在台湾研究紫微斗数的专家们,绝大部份的人都走入了宿命的死胡同。
走进任何书店,看到书架里成千上百的命理书,有多少是充满谬误的迷信、怪力乱神之书?
我必须说,大部份在胡说八道。
但是因为它太普遍了,约定成俗,就形成了“知识障”,当每个人心中记忆了错误的命理知识时,它就会形成一种共犯结构,遮敝并且排斥真实的命理观。
在今天的台湾,被错误命理观害到的人,远高于被帮到的人,原因就在大家不求甚解,只会一窝蜂追求流行。
很多人深受其害,干脆拒绝接受命理,把它视为迷信。
过犹不及,正是命理乱象难以矫正的原因。
这几年,我为了要让社会大众真正能够善用紫微来创造自己的命运,必须要在信与不信之中取得平衡,这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别人听不懂你的话,就会断章取义,就会用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判断你,在各种打击、冤枉、扭曲之下,明知自己是真理,但如何坚持到底?
也因此,这次北京大学邀请我讲课,让我格外感慨。
主持人花利刚教授开场向学员介绍我时,说:“当我们还不了解一门学问,就用批判的态度来面对,这不是研究学问的态度,也不科学。”
善哉斯言,自由的学风,开放的心胸,敢为天下先,这就是北大精神!
我笑道:“四年前,我曾在此(北大英杰中心)当过学生,修过企业领袖研究班,没想到这么快就可以升级为老师。”
在课堂中,我将东西方现在流行的许多显学,包括赛局理论、领导心理学、混沌理论、人际关系模式、赢家诅咒、宗教与文化及命盘的关联...等,深入浅出地用紫微来说明时,大家不禁惊叹,一千年前老祖宗发明的东西,竟然有这么多的学问蕴藏在其中。
演讲结束,我感慨地说,四年前,我在《紫微的现代观》一文中,将紫微斗数用现代观念重新诠释,分成四大人格类型。文中提到发明著名的MBTI量表的Isabel Briggs Myers女士,她在40年代和母亲依据荣格之认知及判断、外向及内向、感觉及知觉、理性及感性等四类双极偏好理论,将人分为十六种类型。
事实上,一千年前的中国人就已经用紫微斗数发现了人类性格的十四种原型,并且留下大量研究文献。
但是,我们自己重视过吗?
看到西方来的东西,就认为一定是伟大的。看到自己老祖宗的遗产,就认为是封建迷信,这就是王溢嘉所称“知识的双重人格”,也正是现代中国人缺少自信的表现。
但我并不气馁,众多网友的鼓励当然是重要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开创本来就是最困难的事情,即使在西方世界也是一样。
像Isabel女士,在1980年去世。她在生前曾因发明MBTI被提名为Hartwick大学的荣誉博士候选人,但是在最后一分钟被取消了。一直到她去世二十一年后的2001年,她才被正式授为荣誉博士。
在美国一篇名为《社会的误导--直到现在》的文章中纪念她的贡献时,也感叹Isabel要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最终才能突破社会的陈旧观念。
连在号称进步开放的西方世界都如此了,更何况在谨慎保守的东方?
我才只推广六年而已,如果不是拜internet之赐,怎可能有今天的成果?
因此,我已经非常惜福知足了。
课堂后,有一位学员说:“我最近正好对人生有一些领悟,您的课程让我非常有感觉。”
另一位学员则说:“您提到的几个原则,刚好可以用来解答我对生命的疑惑,今天不虚此行。”
我手里拿着北大颁给我的常任理事及特约讲席聘书,笑着说:“我也不虚此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