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这曲子可不好吹

标签:
影评百鸟朝凤 |
分类: 蜗牛的信口雌黄 |
年轻的时候敢于唱出“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的赵传大叔如今在《勇敢一点》里也承认:“我发现失去一个很重要的东西,那一年我想要认识你的一种勇气”,“我试着勇敢一点,你却不在我身边”。
年轻的时候敢于激昂文字指点江山的笋芽儿大叔如今在写影评的时候也承认:我发现失去一个很重要的东西,那一年谁都敢说的一种勇气。我试着勇敢一点,岁月却已经跑出好远。
因为这次要评论的是《百鸟朝凤》。
作为逢片必看的影迷,其实我是看了电影的片头才知道导演是吴天明,我也是看了电影回家上网查资料才知道这部片子的上映已经延宕了多年,我更是延后几天才知道发行人壮汉一跪为排片的故事。看电影本身的感受在不知不觉中就和后续相关事件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后续再看了一些网络的意见,越发不敢评论。
因为怕掉粉,怕被嘲笑,怕被板砖招呼。
真正要鼓足勇气表达的意见其实是:这并不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电影。
就这部电影的内容而言,远远无法支撑海报上所宣传的“变革与坚守,浮躁与清醒”之类的话题。在21世纪已经进入第二个十年中叶的当下,如果还把唢呐和西洋乐器相对立以及多方式实现自我价值和坚持老传统的技艺相对立来作为矛盾点,从立意上讲就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自然进化,凸显着一种带着自我封闭的顽固。影片中在喜庆场面上唢呐队和管弦队的对决,导演试图表现出一种悲壮和无奈,这个着力点让我感到非常诧异:坚守一个信念就是不接纳或者抵触其他新鲜事物么?
其次从电影的艺术水准而言,也远远达不到精品的标准。电影的调度给出了一种田园牧歌般的环境:茂密的作物、整洁的庭院、不丰盛但足够的饮食、恬淡的精神状态。可惜的是这些内容很好地体现了导演对乡村的幻想,却不一定是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略带虚幻的场景,既无法交代出唢呐传承的根基,也表达不了坚持传统的意义。桃花源只是文人墨客心中理想的圣地却解决不了实际衣食住行。片头蜿蜒的土路和片尾村落中已经铺装整齐的水泥路面,这种比较刺眼的“违和”也算是一个小小的例证:场景和思想脱节。而这类的脱节在影片中并不罕见。
至于人物的塑造,更是带着浓厚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气息,脸谱化,类型化的痕迹比较明显。无论是选择唢呐班子接班人的言语,还是最后白事的吐血演出,包括日常中言语表达,老唢呐匠的言行举止都带着说教和神圣的意味,皱纹、青筋、古旧的乐器、布满灰层的箱子与酒后脸上绽开的笑容,无一逃出传统描写的套路。而其对道理的阐述以及思想境界,又似乎超出了一个乡村老汉的水平。我只能理解为导演赋予了他更加高大的传承和教育职责。这种赋予的方式的确在更为早期的国产故事片中被广泛使用,只是如今仍然要用大段说教来凸显价值观的塑造方式,只能被打上手法陈旧的标签。而小唢呐匠从学艺到成长到接班的整个过程,基本上是按照我们心目中的方式依次展开,不出意料,也没有矛盾冲突。就人物塑造而言,苍白而不深刻。
从我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一部普通的国产故事片。导演用比较传统的方式拍了一个有着乡土气息的故事。但是并非我心目中的精品文艺电影。
票房好坏,院线排片多少,的确也要看观众的接纳程度。唢呐好吹,但百鸟朝凤这曲子,却不是人人可以吹,也不是任何场合都吹得出来。
但现在《百鸟朝凤》已经上升到无法提出批评意见的地步,则很是出人意料。
从看电影歧视链的角度来说,看文艺电影的当然自觉高人一等,看《百鸟朝凤》当然要比《美国队长3》更有文艺范儿。我以邪恶的心态来揣测,这大概是一些平时根本不看文艺片的影迷,如今借着种种社会事件去熬足90分钟后,总要体现出一丝丝和以往的不同。一个简单的方式就是对这部影片进行正面评论,多谈一些乡土、传统、人性、坚持以和之前的大胸美女、超酷跑车、电脑特技进行切割。而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跳出来说片子不好看岂不是显得自己好不容易看的一部文艺片还不够范儿?!这朋友圈里面晒出的票根、温情和眼泪怎么办?
按照这个逻辑,对批评意见发起猛烈攻击之流和之前的“科比走好,天堂没有伤病”的就是一个路数,跟风而已,哪里有什么对文艺电影高尚的情怀和深沉的爱。
从中国的传统角度来说,大家又多少有点为长者讳为逝者讳为尊者讳的意思。如今天明导演已经驾鹤西去,你还跳出来指责这不好那不好,还有点尊重的意味不?不过我认为,对电影人的最好尊重,是认真看片,独立思考。如果只是因为导演的离世而不能提出批评意见,那我们得有多少影评的禁区,得有多少不可批评的电影。正片开始前中外大导演的倾情推荐,也更多是对其个人的尊重,并不能为影片水平的高低增加或减少一丝分量。我以为这么做也不过是为片子增加一点苍凉的背景。
我更是对目前因为种种原因而票房过千万,各大院线纷纷表示支持,观众抱着捍卫民族传统的心态去捧场的状况不以为然。站在道义上的制高点对别人加以指责,把平常包装成高尚的做法,其实是一种绑架。我们平时对靠绯闻和露点来进行炒作的娱乐片表现出不屑一顾,而对这种靠悲情故事和坎坷历程来进行宣传的文艺片却毫无抵抗力。就算进了影院,也不算走心观看,只能是走形参合。
打铁还需自身硬,吹曲就靠技艺精。看片无需凑热闹,感悟更得多走心。
-------------------华丽丽的分割线---------------------
读些书,看些电影,写点自以为是的文字。
如果你也喜欢,请关注微信号:读影发作 duyingf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