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割青苗”现象?上

标签:
割青苗社会现象小麦 |
分类: 记录 |
这几天一则关于“割青苗”的新闻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有些人可能不理解,这几年尤其是今年疫情较为紧张情况下,粮食本就是重中之重,很可能会出现粮食短缺的现象,为什么还有人去割青苗呢?当然,更多人发的感叹,是说粮食的收购价格过低,这才导致有些农民宁愿将青苗提前收割卖给做饲料加工的企业。
对此,我以我从小生活在农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半个农民,在这里谈下我的看法。
嗯,为什么我说自己是半个农民呢?是因为我虽然生长在农村,对农村的作物生长收成等都很清楚,但也是因为看着父辈们曾经劳作,自己也仅仅是知道而已,并没有实际怎么动手过,这是实情。
我的老家在陕西渭南,就是姜太公钓鱼的渭河南岸,属关中平原,关中自古有八百里平川一说法,所以古代经常有提到,如果一旦潼关失守,则一路一马平川,几百里直接可达长安(也就是现西安市),而关中从古至今也是重要的粮仓,主要是小麦作物。
我印象中,在很小的时候,每年秋收后,都要去交公粮。我父亲会装上好几袋(那种袋子普遍一袋大约装80、90斤,小的装50斤)小麦,然后开上家里的拖拉机,前往大约2里多地的粮站。一路上,更多的是,许多老百姓用两轮手工车拉粮食,见的最多的景象之一,就是父亲在前边拉着板车,儿子或家人在后边推着走。。。还好,我家里有拖拉机,至少不用那么辛苦,要知道,那时候的路可不比现在,几乎都是土路,遇到有一年天气大旱,我印象非常深刻,连续半年没有下雨,地上的尘土约莫有一尺厚,一脚踩下去,半条小腿就看不见了,况且灼热无比,碰到上坡,更是辛苦,当然,秋收季节已经没有那么暴晒,但若碰到下雨天地烂泥泞,也是让人痛苦不堪。
我家里四口人,我现在已经不记得具体交多少公粮,大约是按照人头交纳的吧,好在我家地也多些,村后北边大约3亩,西边大约5亩,南边大约3亩,总共加起来有11亩多吧。有些人这里可能会说,那这样产不少粮食啊,交上几百斤,还剩绰绰有余呢。
这话只能说你不了解情况,或者说不了解那个年代的情况。那时候的地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水地,就是灌溉可以覆盖到的地,另一种是旱地,简单理解就是靠天下雨。而旱地有时候还分一般旱地和贫瘠地,贫瘠地我们那比较少,一般多在深山沟里,这里不提。
就拿我家11亩多的地来说,村后边那3亩多地,属于旱地,因为地势较高,完全灌溉不到。南边那3亩多地,早些年也是灌溉不到,后来才可以。西边那5亩地,属于水地,一直是可以灌溉到。
好,我这里说下亩产情况。嗯,我说的是小麦的亩产。一般水浇地,亩产小麦可以达到700-800斤,这个产量在当时已经是很高了,有人可能要跟我抬杠,说在网上查到小麦亩产有1500斤的。
我相信现在确是有亩产可以达到800公斤(1500斤),但你要留意到两个细节,一是亩产达到1500斤,多带有类似试验田性质,不是大面积的,而且种植的条件也苛刻,另外施肥和照顾都有专人盯着,普通老百姓谁有那精力?二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农田里的施肥也较为简单,普通的如尿素等,亩产能达到700-800斤,已经非常难得,这还是在年份比较好的时候,如果碰到大旱之年,小麦收成会急剧减少,尤其是旱地,年份差的时候,每亩地能有300斤已经算非常不错了,贫瘠地有些甚至亩产连百斤可能都达不到。
顺便说一句,上学的时候,讲到上个“放卫星”社会乱象时,说那时候报纸上吹嘘说亩产可达万斤。。。我们这些小伙伴们,自然是相对一笑了之,作为从小就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谁会相信那样的鬼话呢?
本想一篇写完,结果写到这里发现还没把原因说清楚,只好明天再继续写下篇了。
前一篇:回到从前520
后一篇:为什么会出现“割青苗”现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