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佛教的一些浅显认识

标签:
佛教文化 |
分类: 记录 |
这两天在听楼宇烈老师的《佛教与中国文化》这本书,感觉很有趣,原来佛教并非我们传统意识到的那般枯燥和乏味,而是很有意思,当然,我认为我对佛教开始产生兴趣的原因,也是楼宇烈老师这个入门课程讲的非常棒。
自东汉传入中国,佛释道三教融合,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作为三教之一也是唯一的外来文化,不但跟中国传统文化磨合的很好,而且结合的还非常不错,也算是非常成功了。
佛教的起源?
众所周知,世界上有三大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但按照信奉人口数量来说,其实还有个印度教,而且信奉人数量比佛教还多。
公元前六世纪,印度的婆罗门教占当时的统治地位,不仅如此,还有许多宗教和哲学流派。印度教起源于印度,其实就是早期的婆罗门教。
佛教创立前,释迦摩尼也信奉过婆罗门教,但后来对婆罗门教的一些不是很认同,转而后来创立佛教。
婆罗门教主张"梵我同一",我对这个意思开始不是很理解,查了下百度后才大致明白,
主张善恶有报,人生轮回,轮回的形态取决于现世的行为,只有达到“梵我同一”方可获得解脱,修成正果。
婆罗门教有因果报应,指的是你没有按照神的意思做,得罪了神,就会得到报应,这也是释迦摩尼不认可、后来改创佛教的主要原因之一。
佛教里的因果报应认为,“因”指的是你的业,即:身、口、意,身是指行为,口只的是话语,意指的是你的想法,所谓“报”,指的是就果。
佛教其实是无神论。
佛教认为,人是在生死之间轮回,也是痛苦和烦恼的原因,佛教要解决的是超脱、超越生死轮回,不同于婆罗门教的另外一个主要地方,就是佛教其实是无神论。
你没看错,佛教的本意是无神论,说白了,佛教其实并不信神!
但为什么发展到现在,无论是佛或菩萨,我们普遍都把其奉为神呢?
这就要从早期追溯说起了。
从大乘佛教开始,民间开始给佛塑像,其原因起源于印度,因为早些年希腊侵占了印度部分后,这方面受希腊文化影响,而希腊的雕塑在当时是非常出名的。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
早期也就是公元前六世纪时,释迦摩尼创立了佛教,也叫原始佛教。释迦摩尼死后大约100多年,佛教内部因为一些认识不同的原因,比如对因果论的认识不同等,产生了两个世纪的分裂,期间分化为二十多种布派佛教,大致可以分为:上座布和大众布。
后来大约公元1世纪时,大众布逐渐形成了后来的大乘佛教,而上座布佛教继续流传,在东南亚流传的比如,斯里兰卡、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等都是上座布佛教,包括今天我国云南西南部等,统称上座布佛教,也叫小乘佛教。
所谓大、小乘佛教,是指大乘佛教认为,小乘佛教主要是为了个人觉悟和个人解脱,船很小,而自己(大乘佛教)这艘船很大,不但为了个人觉悟和解脱,也为了众生的解脱。
咦?我之前一直以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是,大乘佛教不能杀生吃肉,而小乘佛教可以吃肉(只要不当面杀生)呢(《西游记》误我也
囧),可见知识储备不够的自我狭隘意识是多么的浅薄可笑 。
佛高还是菩萨高?
要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下,什么是佛?什么是菩萨?
佛(陀):释迦摩尼死后,佛教给了其尊称:佛。意思是:觉悟。
(阿)罗汉:罗汉也是音译,指的是跟随释迦摩尼一起顿悟的,其音译的本意是:离欲、清净。
菩萨:菩萨的全称是:菩提萨陀。菩提也是“觉悟”的意思,萨陀是指“有情”,佛教将万物分为有情和无情,所谓有情是指动物,而无情主要指植物等,自然也包括山河大地等。
因此,菩萨的意思是:觉悟了的有情,泛指一切顿悟了的有情,比如明清小说里,佛教里见到女性会直呼:女菩萨。
由此可见,佛教里“菩萨”二字其实是很普通和普遍的,包括佛也是,只是后来时间长了,人们开始把其神话,事实上佛教里的菩萨有成千上万之多,简单理解,任何顿悟的有情,都可以成为菩萨的。
这里我有个疑问,如果说“任何顿悟的有情”都可以成为菩萨,动物是有情,那这么说如果真有某个动物也顿悟了,理论上是不是也可以成为菩萨?
那么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佛高还是菩萨高?
其实,佛教里是严厉反对等级制度的,也就是说,佛教里也没有谁高谁低这种说法。你问谁高?这不是“关公战秦琼”让人很难回答嘛。
佛教的三种意识形态
现今为南传佛教,主要是指东南亚巴利文语系的,包括国内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民族,也是其全民性的宗教信仰;
汉传佛教,也称显教,指的是国内汉文翻译的,也有部分梵文。绝大部分汉译的原文已经丢失;
最后一个就是藏传佛教,也称为秘教。
《佛教与中国文化》很有意思,原书38元,当当网上听书才4.2元,内容有趣生动,真可谓物美价廉,值得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