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和《茶花女》
(2022-04-16 17:38:45) 中学的有一天,我看到同桌在偷偷看一本书,很是好奇,看了下名字,是霍达写的《穆斯林的葬礼》。
我跟同桌借了这本书看了几天,刚开始没太看进去,主要是这部小说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时间交替跨度很大,一个是民国时期,一个是解放后,但说的都是同一批人和事。我后来发现有个办法,就是沿着时间线顺序看,比如先看民国时期的事情,然后再看解放后的事情,这样下来,人物和故事的发展便看的很清晰了。
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但看完后确实觉得很赞,至少在这之前,我还没看到过有哪位作者用这种手笔来构思写作,或者说可能有,只是我个人没有见到过罢了。
工作后,《穆斯林的葬礼》我后来又重读了一遍,这次的感受比先前更加深刻,几年后,我无意中发现,原来这部小说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曾被拍成过同名电影,怀着激动和期盼的心情,又再次欣赏和体验了一把,感受又非比从前,我这里就讲下其中一个我个人印象深刻,就是新月死后下葬的那个场景。
新月跟楚老师终究是未能走在一起,表面直接的原因是新月病重后来去世,但我觉得,即便是新月没死,也很难跟楚老师最终走在一起,其中最大的原因之一,莫过于彼此回汉身份不同,以及来自新月母亲(其实是姨妈)的强烈反对。
新月下葬的时候,有一个场景,就是试墓,本是作为兄长的天星要下去,但被楚老师拦住了,楚老师自己跳下去躺在墓坑里,强忍住但眼泪仍止不住地流下来。一般读者可能对这个场景没有太大感触,这个试墓在北方一些葬礼习俗中,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去试墓的人,必须是死者生前非常亲近的人,天星作为新月的哥哥,自然是完全符合的。但楚老师跟新月一没有血缘关系,二两人生前也未能走在一起,按理说,楚老师既不符合也没必要去做这个事情,但关键时刻,楚老师毅然跳下去,足可以看出,楚老师对新月的爱,是真心的。
小仲马的《茶花女》也是我喜爱的小说之一,其中有一个类似的场景,就是玛格丽特死后,亚芒看到玛格丽特给自己写的信件,那文字描述感人深切,让人印象非常深刻,我当时在读到这里的时候,深感作者如果没有类似的经历,就不可能写出如此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文章内容来。
传说当年《茶花女》问世不久后,就被当时的人们争相传阅,有戏剧家建议将这部小说改编成戏剧,小仲马征求自己父亲大仲马的意见时,大仲马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后来在小仲马的坚持之下,大仲马勉强接受了小仲马将剧本念给自己听,当听完第一幕后,大仲马不由连声称赞,当听完整部剧后,大仲马更是被感动的热泪盈眶。当《茶花女》戏剧正式上映时,小仲马拍电报给父亲大仲马:
第一天上演时的盛况,足以令人误以为是您的作品。
而大仲马的回复也很有意思,
我最好的作品正是你,儿子!
回到《穆斯林的葬礼》这部小说,我认为这部小说不仅手笔写法新颖,故事也非常感人,更难能可贵的是,我觉得一部伟大的作品,往往都避免不了一些争议,而争议的焦点,往往更容易让作品显得更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