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公转载,请点击链接
浓浓古村韵
深深家乡情———平遥麦茭沟
撰文: 本荣
摄影
: 光玉 建军
建峰
平遥城南的孟山脚下,在连绵起伏的山峰之间,蜿蜒曲折、淙淙流淌的溪水环抱之中,有一个散落在一块天然平台的小山村,房屋都是条石拱券的窑洞或松木搭建的人字形房子。这就是平遥孟山乡麦茭沟。


麦茭沟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据平遥道虎壁村王氏家谱记载,始祖王厚,因避战乱举家从太原迁入平遥县的一个山庄窝铺,采药行医,悬壶济世。第八代出了一个叫王士能的名医,据说是给当时皇帝妃子治好了御医都束手无策的妇科病,皇帝大喜,赏了黄袍马褂,封了“医生官”的名号,赐了“历代良医”的匾额,免了他家族世世代代的皇粮国税,于是那个名不经传的小山庄从此得名“免交沟”,后来以讹传讹就成了现在的“麦茭沟”。


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遥道虎壁王氏女科是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从麦茭沟迁走的。村子里都是王姓,最兴盛的时候村子住着三十多户人家,村中遗落的一块嘉庆五年的石碑和民国十年的石碑记录了村庄当时的实况。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村北一座小庙中,存有五个铁佛,据村中长者回忆,每尊佛像底座上都铸有“大明弘治”四个大字。


麦茭沟之美在于山。宋代诗人杨万里诗云:“莫言下山便无难,赚的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挡”。从县城出发沿平孟公路东行三十公里,便踏入了万山圈中麦茭沟八华里的山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中桃花始盛开。

山里的春天脚步很慢,路边那些不为人所注意的蓝色小花,突然有一天从浅绿色的草丛中绽放。四、五月的季节,路旁是粉红的山桃花、雪白的山梨花、黄色的刺玫花和紫色的丁香花。一路斑斓,一路芬芳,仿佛进入了一个花的世界,花的海洋。在草丛间有橘黄色的蘑菇,也有柴胡、黄精、丹参、葛根、猪苓等等。


如果遇上天飘细雨,薄如轻纱般的云雾缭绕在山腰,缓缓流动漂浮,恍如置身于人间仙境。傍山的小溪,波光粼粼,山倒映在水中,山水一色。身着华丽羽毛的野鸡从灌木丛中扑棱棱飞起,蓬松尾巴的松鼠敏捷的从你面前倏然窜过。中秋之后则是一番“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景色,深秋时候,你能够发现一大片的金黄色的沙棘果实,酸中带甜;冬天则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雄奇景观。


麦茭沟之奇在于树。在进村的山脚下,首先扑入眼帘的是生长在岩石缝隙中的几株参天笔直的油松。村民对这几株树心存敬畏,视若神明,对其保护有加。进的村来,迎接行人的是盘旋在石拱桥头的绿叶婆娑的三株白柞树,矗立在村口守望千年。倘若是六月份,白柞树开满了米粒大小白色的花朵,一里之外便可以嗅到浓郁的芳香。抬头远眺,一颗迎客松跃入眼帘。如伞如盖,树冠戟张,虬枝盘曲。再回头,惊奇地发现在蜿蜒曲折的路边、在坚硬裸露的岩石间竟然长满了白皮松和柏树。


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不妨三五结伴或独自一人到这个远离城市喧嚣,没有粉尘烟雾污染的大山深处的村庄来稍作休整。在这里可以“时一褰裳涉江,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间矣”;也可以“孤坐危石,抚琴对水,独咏山阿,举酒望月,听风声以兴思,闻鹤唳以动怀。企庄生之逍遥,慕尚子之清旷”。



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可以寻得片刻的安宁和自我;在这里,你可以听着潇潇雨声敲打着窗棂,簌簌风声划动着树叶,发出“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思,也可以发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慨叹;还可以萌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思绪;人与自然是相通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大自然的山水让人浮躁的心绪得以安静,让蒙尘的心灵得以净化,让受伤的精神得以痊愈。

平遥民俗影像社 依照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章程,立足平遥。运用摄影的方式对平遥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
、挖掘、抢救、记录、整理、保护、传承。
郑重声明:此为平遥民俗影像社原创作品,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