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比-布莱恩特:美国病人

(2011-05-13 07:57:38)
标签:

体育

“我也许是疯了,要不就是被什么东西给砸了,因为我现在依然相信我们还能赢下这轮系列赛。”科比带着奇异的微笑说出这话时,湖人刚刚在达拉斯美航中心吞下0比3的苦果。如果这话出自其他任何一个人之口,记者们肯定会认为这个人要么是虚伪成了极品,要么脑袋真得被更衣室的门给夹了——此前98支0比3落后的NBA球队,无一例外死翘翘。可这个人偏偏叫科比-布莱恩特,艾弗森把每一场比赛当成是生命中最后一战,他却永远预定下一场比赛的胜利。

0比3,想必很多湖人球员也太不相信奇迹发生,奥多姆算是比较乐观,翻出MLB波士顿红袜队曾上演过此等壮举自我打气。科比显然比小弟更霸道,他不信邪的底气来自NHL,因为这个联盟里0比3翻盘的样本有3例之多,“打冰球的那帮家伙性格极其强悍,我们也一样。”强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当记者发炮问他因何乐观时,科比很无赖地回了句“我就是相信”。

这就是当下NBA头号胜利偏执狂科比的逻辑,在他心目中“失败”这个词儿永远是过去时,“胜利”永远是将来时且就是下一场。换个说法,你可以把科比揍得鼻孔流血耳孔串烟,却永远不会让他放弃对胜利的追逐。对于胜利科比一刻都等不了,除非……除非他死了。

偏执之于科比,大抵等同于误解之于艾弗森,是一张植入骨髓渗入血液的性格标签。科比还是小屁孩的时候,就流露出了强烈的胜利偏执症状。1989年小家伙刚11岁,跟着蹩脚的篮球运动员、老爸乔-布莱恩特在意大利天天憧憬着快点儿长大,好去NBA踹烂所有人的屁股。彼时肖不似今天这般文雅,他已在首轮被凯尔特人选中,只是由于合同问题滞留罗马。某一天,小科比觉得自个儿练球实在无趣,便煞有介事地向肖下战书单挑。肖架不住小家伙撒娇发嗲,再说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同意玩一玩H-O-R-S-E投篮。一如老套的电影桥段,老油条竟然输给了嫩娃子。更令肖哭笑不得的是,科比逢人便显摆他赢了笨蛋叔叔。科比和肖的故事还有另一版本:科比不知天高地厚地缠着肖1v1斗牛,结果可想而知,肖只用一只手就可以轻松搞定,悲剧的是他给自己找了份苦差事,较劲的小科比放出狠话,“我不赢一回谁也休想回家!”肖无奈之下只能打假球,满足了一把小屁孩的好胜心。当然,两个版本的故事有着相同的结尾,科比从此有了炫耀球技的资本。“一个11岁小孩的较真程度令人惊讶。”肖回忆起往事不禁感慨,“爷俩的性格有天壤之别,乔有点慵散,科比却喜欢挑战,总是缠着大人玩单挑。更重要的是,他每一次都觉得自己肯定会赢。”

此后类似情节不断上演:1994年所在高中校队被淘汰,科比在更衣室里强行拆开拥抱在一起互相安慰的高年级哥哥,用不容置否的语气命令他们“为下赛季做准备,从现在就开始”;1995年整个赛季他都5点准时开始课前训练,放学后练到晚上7点才收工回家——由此可见,本赛季在迈阿密的“加练门”有迹可循绝非矫情;训练间隙拉上队友比罚篮——令队友们崩溃的是,他们甭想以胜利者的姿态离开球馆,因为科比直到赢了才会罢手……

对于一名竞技运动员来说,始终对胜利充满无尽饥渴是件好事,问题是科比已经偏执到了无所不用其极、“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地步。某次和费舍尔比试罚篮,科比罚丢后竟然候在篮下一巴掌扇飞老大哥的罚篮,然后一脸坏笑扬长而去。就像加内特训练时抬手摸了下篮脖子还不忘奚落隆多“你丫不行吧”,哪怕是队友间的恶作剧,科比也习惯了或者说必须要扮演胜者一方。

小时候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鲜衣怒马倜傥风流,执剑江湖纵横捭阖,享受万众拥戴,那是何等畅意。科比亦然,据说他刚学会拍皮球那会儿就立志“成为NBA巨星”,惹得爸爸的队友直说“这孩子真逗”,乔本人一方面感到欣慰,一方面又颇为尴尬,因为他是个NBA流窜兵,混不下去了只能去意大利和法国混日子。但说不上遗憾还是庆幸,科比并未成为好莱坞大片界定的那种美国英雄——身手万人敌,性格上没有丁点儿瑕疵,总之就是完美的化身。如果说对胜利的偏执还和“美国英雄”搭边,那么永远活在自己构筑的世界中,处理不好——确切说压根就懒得——处理各种关系,与世界为敌,“老子永远是天下第一”等性格和做派只能说明科比是个“美国病人”。

艾弗森感觉这个世界太虚伪,“有人甚至觉得我拉的屎都没有臭味。”所以他拒绝向周遭人等敞开心扉,觉得一个人倔强地活着才最安全,可AI起码有几个一块玩大的发小,甘愿打球赚钱养活他们。科比则孤僻自我到极端。湖人篮球顾问老温特说“大伙儿不愿意花心思去了解他(科比)的内心世界”,事实上是科比把自己用强力胶密封起来,首先摆出了楚河汉界两不往来的姿态。OK时代,沙奎尔-奥尼尔永远都是一枚欢快搞笑的胖子,打客场时他喜欢在飞机上吆五喝六,和兄弟们一块嬉皮扯淡,科比却习惯于坐在最后一排,摆出一副不可搭讪的生硬表情,仿佛眼前的那帮都是俗人,他自己活在一个更为高端的世界里。是的,自从保罗-乔治离开洛杉矶后,他就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了。科比觉得5个人凑在一起就是为了一块打球赢球,推心置腹谈人生理想和爱情是愚蠢的,他非但不愿和队友交心,还经常把关系搞得很僵——当年指名道姓要求交易拜纳姆就是生动的例子。

总之科比处理不好任何关系。与老板和总经理——科比曾经大骂巴斯和库普切克是白痴;与主教练——菲尔-杰克逊在《最后一季:一直寻找灵魂的球队》里自曝曾两次上书高层要求交易科比,再度出山时扬言“有他没我”;与球迷——科比差点投奔芝加哥时,置洛杉矶对他的全城热恋于不顾,“你们赶紧去买公牛球衣吧!”与媒体——有哪个记者胆敢挑事,科比会喷以F开头的单词回应,最新的例子是有记者说瓦妮莎挑拨西尔维娅甩了未婚夫保罗-加索尔,他当即暴怒“你TMD刚才说什么呢”;甚至是与爹娘女儿——乔两口子拒绝参加科比的婚礼,2009年总决赛期间他异常烦躁,毫不顾及女儿们的感受,以至于俩女儿把他当成《白雪公主》里脾气糟糕的Grumpy。

科比固执地栖居在自我世界里,或许是因为他觉得世界本来就只有他自己,抑或他觉得“老子就是天下第一”。 1996年进入联盟时耐克如日中天,科比却选择了阿迪达斯,理由极其简单也极其自恋, “与巅峰品牌签约,证明不了价值”。菜鸟赛季科比就向时任主帅德尔-哈里斯索权,“教练,如果你把球交给我,让其他人都给我闪开,我能保证咱们能战胜联盟中的任何球队。”哈里斯说了NO后,科比又一字不差地把原话复述,听到第二声NO后,他才明白教练是认真的,只能满腹怨气无奈作罢。了解科比成长史的人都知道,科比在高中时就做过这事儿,不过那次他震住了教练。时至今日科比身上还有这种牛叉范儿,0比3落后时他依旧觉得能驱动湖人这辆破损火车,“我会让火车继续前进,你要么留在车上,要么挡在车前。总之,火车会继续前进。”在科比看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他就是那个永远让火车轰隆向前的车头。

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情仇,艾弗森想在墓碑上刻上“误解”,是因为1993年冬天他被误判了5年监禁(后改判为4个月劳动改造)。科比的“反美国英雄”式脾性,也与他的成长经历和人生际遇息息相关。严格意义上科比并没有故乡。拜蹩脚NBA球员乔-布莱恩特所赐,科比几乎从出生起就不断迁徙,从费城到圣迭戈再到休斯敦,他身边的人和物犹如幻灯片不断切换。后来乔在NBA混不下去了,5岁的科比跟着爹妈去了欧洲,直到1992年14岁时才回来。5岁-14岁是科比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成型期,可他的身边除了布莱恩-肖这样的海外淘金族,就是一帮嘀哩咕噜说鸟语的奇怪叔叔。因此,科比没有受到多少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不吃“美国英雄”那一套也就变得合乎情理和逻辑——操着口音不纯的英语和同学打招呼时,想必连科比本人都怀疑自己是不是美国籍。

频繁搬家没有固定玩伴,5岁之后干脆语言不通,科比经常面临“我是打篮球、打篮球还是打篮球呢”的无奈选择。老爸的耳濡目染,日复一日的重复,加之自己天资聪颖,肖还经常“输”给他自信,科比上手很快,早在意大利时就展现出了“成为NBA巨星”的潜质。不妨揣测一番,小科比的社交圈极窄,不断变换的生活场景使得他没有朋友,也无法正常地理解这个世界,倒霉的老爸和该死的搬家又无法带来安全感,他只能孤独执拗地去战胜篮筐、小对手以及肖这样的老对手,以此给懵懂的小心灵找排解出口。

于是,一个“反美国英雄”式科比-布莱恩特出现在美国篮坛,从他14岁回国起慢慢为美国和世界熟知。

2008年科比收到“最好的生日礼物”奥运会金牌,及至2009年和2010年赢得两枚总冠军戒指,很多人都说科比终于从30岁开始学着长大,他请客吃饭拉拢队友,和拜纳姆这样的85后一块臭屁……事实上,骨子里的东西是剔除不掉的,科比有意识地收起锋芒,却总在某些瞬间不经意地提醒大家,他依然是那个“反美国英雄”,甚至可以说是“美国病人”——本季西部半决赛首战湖人葬送16分领先,挑剔的舆论自然而然地拿他的29次出手0助攻说事儿,说他“关键球能力光速下滑”,“眼里只有篮筐太独太自私”云云,那腔调那派头,好似不是诺维茨基和小牛,而是他自己亲手杀死了球队。如果科比是个正统的美国英雄,应该遵循既定模板,勇于自我批评,并承诺一定会卷土重来,给大家一个交代。可事实却是,他没有像杰克逊那样解释为何疯狂出手29次——“科比的手太热了,我们都把球交给他,让他自己去攻。”也没辩解投绝杀球本来就是一件需要运气开眼的活儿,而是话锋一转绵里藏针,映射加索尔和拜纳姆太不给力。

的确,谁都承认科比是英雄,可他几乎与“美国英雄”背道而驰。退一步说,科比“永远预定下一场比赛的胜利”的杀气和MJ式美国英雄极其相似。可MJ这种美国英雄眼里只盯着赛场上的敌人,绝没有难以逾越的前人。科比呢?各种“反美国英雄”性格使得他把已沉入故纸堆的人(MJ)和早已明日黄花的人(奥尼尔)当成逾越的对象。尽管科比也煞有介事地标榜“不做下一个谁,只做第一个我”,但谁都知道,他从来到这个联盟起,就明面上暗地里和MJ较劲。最精辟的一个段子:1998年全明星赛,科比满场追着要和MJ单挑,卡尔-马龙准备提上掩护,却换来一句硬邦邦的“给我闪开”。马龙后来回忆说:“这矛毛头小子叫我靠边站,说实话,这比赛我根本就不想打了。”甚至有人戏谑:科比连嚼口香糖和吐舌头的频率都在模仿MJ。科比和MJ式美国英雄的另外一个不同是,他不是口含仙丹脚踏风火轮来到这个NBA的,2004年奥鲨东游前,他一直是怀揣老大梦却未竟的跟班。科比和奥尼尔的恩怨无需赘言,想必2009年夺冠时他最想拨通的是那个死胖子的电话,“谁TMD说没了你老子拿不了冠军?”2010年或许更甚,“第5枚戒指哎……”

“反美国英雄”的性格让科比失去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刚入联盟时只能打替补,始终活在胖子的阴影下,“强奸门”后被全世界放逐,2004年他又背上了“逼走奥尼尔”的黑锅……如果不是这种偏执性格,科比或许早在NBA消失了。但这个“美国病人”却坚挺着认为,他为打赢每一场战斗而生,包括命运之战。81分神迹、得分王、MVP、总冠军——如你所知,科比拿奖拿到手抽筋,又像鲜花般怒放了,且比以前更娇艳。是的,科比赢回了曾经失去的世界,成为当下NBA一个奇特的存在:你可以恨他,却不能不敬佩他。

 

 

之所以说科比是“美国病人”,是因为他是个不世出的大英雄,又绝非美国主流价值观外延下的英雄,他性格里包含太多和周遭世界格格不入相互排斥的东西,并因此被放逐也被宠幸。但无可辩驳的是,科比树立了一种独特的奋斗和成功范式:他既不属于费城也不属于洛杉矶更不属于意大利,只属于自己;他既不是出身纽约贫民窟,在枪支、毒品和妓女环境下长大的叛逆仔,也不是降临于殷实书香门第,打小受到美国主流条框约束的乖乖虎;他的人生之路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充满荆棘,用专属于科比的方式——天赋+努力+偏执——几经沉浮后华丽上岸;最重要的是,科比不像MJ那样的天之骄子,一进联盟就前拥后簇一呼百应,只需在赛场上击倒活塞这样的敌人,他是在世界和本我的双重夹击下前行,战胜本我也是战胜世界。

倒带回到1989年,11岁的科比拉着肖单挑,“不赢一回谁也别想回家!”那是科比一生的凝缩,他失败过,而且每回都败得很惨,可他每回都赢回来了。36分惨败?2008年他不是输过39分吗?所以,别轻易和科比说再见,未来是该死的,谁也说不好他能否像2009年时那样收复失地,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哪怕是7指,哪怕是残膝,哪怕是又老了一岁,他还会怒目圆睁梗着脖子回来的,因为:他永远预定下一场比赛的胜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