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CBA裁判事件之我见

(2011-03-30 10:10:43)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CBA裁判事件之我见作者:苏群
随着CBA季后赛第一轮即将结束,由新疆广汇和北京首钢第二战、江苏南钢和浙江稠州银行第三战引发的裁判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事件”。由“主场哨”、“人情哨”、“拥军哨”乃至“黑哨”的桌下议论,到全国体育媒体团结起来公开反“黑哨”,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如果篮管中心不作为,或者保守作为,CBA职业联赛的品牌价值将大大受到影响,甚至会像足球那样,危及其生存。
 
媒体对中国篮球“黑哨”的议论,已经有十几年了。已经退休的原《北京晚报》资深记者孙保生,每次在篮管中心召开媒体会议,都会对中心官员“放大炮”,集中针对裁判的哨声。“孙大炮”退休了,现在这样的会议上,已经没有或者很少有人提裁判。这不外乎是因为两点:第一,提了也没用;第二,缺乏直接证据。篮球记者都懂行,看球看得明白,但在目前的条件下,你无法知道哪个裁判从哪个俱乐部收了钱,收了多少钱。即使知道了,你没有证据,也只是道听途说。
 
周一(3月28日)我在北京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做了一个访谈,由于播出时长有限,原本录好的不少东西并没有播出。录制前我曾跟主持人和编导说,你们可以问直接一点,比如你们可以问我:“CBA有没有‘黑哨’?”我会按我知道的和理解的来回答。在录制时,我说了这样一句话:“CBA十年前的裁判问题,比现在严重。”这就是说,我认为CBA有黑哨,至少有过黑哨。但现在的情况和过去有许多不同。
 
十几年前的CBA有升降级,每年春天,除了头几名争主场优势的球队,最激烈的就属保级,而所谓的“黑哨”,往往发生在保级圈中。还有,那时候有一些球队很抱团,排斥其他某支或者几支球队。如果其中一支已经稳稳保级,剩下的比赛也不影响他们的名次,就会有保级球队去做他们的工作。鉴于当时的经济环境,做这样的工作不必要花多少钱,几千一万就够了。各俱乐部可以扪心自问,你们赛区,这十几年是不是从来没有做过裁判工作?
 
现在CBA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李元伟上升后,对裁判问题做过研究,他认为升降级制最容易滋生腐败,于是取消升降级至今。另外,这两年足球打黑,对篮球裁判是极大的震慑,那边陆俊还没判呢,这边就敢伸手?篮球裁判出差吹一场球,有1500元补贴,比过去提高了不少,而裁判的名誉更加来之不易。在中国篮球圈站稳了脚跟,就有机会去奥运会、世锦赛这样的大场合执法,那样的机会对职业生命来讲更重要。所以,我认为CBA现在大张旗鼓打黑,时机并不好,如果雷声大雨点小,没抓出黑哨,倒有可能把CBA品牌砸掉。我们倒是应该利用这次媒体反黑的机会,对篮管中心管理裁判的方法进行反思和革命,从源头上遏制“黑哨”存在的可能。
 
篮管中心以政府部门的身份,用行政思维与手段管理一项职业联赛,我认为是“黑哨”——或者应该说是“偏哨”——存在的主要原因。政府部门与职业联赛,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组织,CBA如果不与行政管理分开,就会受行政思维的影响,处处受制。
 
“黑哨”或“偏哨”、“主场哨”的产生,很大一部分与篮管中心“赛场不要出事”的思维有关。篮球馆和足球场不同,虽然人数少,大多是四千到六千人的球馆,但那是封闭环境,一旦看台出现骚乱,其责任不是体育总局下属的一个中心可以承担的。所以,篮管中心对裁判千叮万嘱,要求他们全力控制场面,避免队员的球场斗殴,乃至刺激看台上的球迷。带着这样的思想,裁判出差时,就想着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主场,球迷气氛重不重(我相信在前年的上海队主场,你怎样吹都不会出事)。而在新疆主场,因地处少数民族地区,裁判员更加敏感。
篮管中心为了避免出事,制订了大量的规章。比如,要求主场严格安检,不许观众带打火机、矿泉水入场,而事实上只有北京赛场的安检最严格,很多地方并没有这样的安检。篮管中心还和各地的公安部门配合,每场球要求赛区给公安部门不少球票,有的“高危赛区”要拿出上千张球票,占全部座位的20%甚至更多。按道理,公安人员会分散在球馆各处,一旦出现问题即刻控制,不过,事实上不少“公安票”都变成了“黄牛票”。此外,就是我们都知道的,篮管中心以国际篮联的规定为由,本赛季取消了各主场回放慢镜头的权利,当然,有的球馆其实根本没有大屏幕。
 
过去裁判员到客场,是由当地俱乐部接待,这含有机场接送、酒店安排和吃饭。为了联络裁判员的感情,赛后会有“加场”,直接进KTV。篮管中心这几年取消了主场接待这一条,并明令球队和裁判完全分开,裁判员自己去赛场,自己住酒店,赛后技术代表、三名裁判一起吃饭——我本人也吃过这样的“裁判员饭”。通过和这些裁判接触,我感觉到他们最担心的是球场出事,出事他们要挨罚。在一些特别的场次,比如两强相遇,或者季后赛生死战,裁判的神经高度紧张,因为看台就像火药桶,一点就炸。每当这样的比赛结束,没有扔下一个打火机,他们就如释重负。在这样的环境下,裁判员的哨子就会偏向主队,因为即使不偏不倚的判罚,在主场球迷看来,都是“黑哨”。
 
一场篮球比赛,客队如果没有赢对手10分以上的实力,或者超水平发挥大比分领先对手,就可能倒在“主场哨”之下。主教练能做的,就是尽量向记录台和技术代表施加压力,以求得相对公正的哨声。但其实,当他们回到自己的主场,对方的教练也会这么做。
 
只有职业化的裁判管理,才能根治上述各种偏哨。首先,我认为应该把对裁判的监督权还给媒体和球迷,学习NBA的方式,允许比赛中的特定时段对关键球进行录像回放甄别。篮管中心取消大屏幕回放,就是怕刺激球迷,引起骚乱,但这是在判罚不可更改的前提下。如果关键球可以改判,那么录像回放就不会刺激球迷,反而是把公平还给球队和球迷。篮球比赛是一项和器材、设备密切相关的运动,关键时段精确到0.1秒,如果不引进录像系统,肉眼判断总会出错。其实这几年国际篮联一直在规则上向NBA靠拢,录像回放迟早也会在FIBA比赛中实行,只是各国的技术手段不一,难以做到统一推行。即使在中国也一样,很多赛场的转播技术根本不够标准,如果真的引进了这一规则,一时间能在每个赛场都做到吗?所以需要篮管中心和各赛区做出努力。
 
曾有一位职业经理跟我介绍过他的一个提议,我认为非常好,那就是由媒体来监督裁判。他说,把每年有资格吹哨的裁判进行公示,每一轮赛后进行打分和排名,末尾淘汰。排名靠前的裁判,将获得重金奖励,末尾的裁判不是水平不行,就是有“黑哨”嫌疑,那么他们不仅得不到奖励,而且会失去资格。当裁判开始珍惜自己嘴里的哨子,并且不用从俱乐部获得万儿八千的好处,就可以凭借公正的吹罚获得重奖,他们都不会吹偏哨。我因此还问过一位球队的老板:如果这样来监督裁判,你们做老板的,愿不愿意掏钱来奖励他们?这位老板说:当然愿意啦,我们每年投入这么多钱,最后裁判还不公正,如果能保证公平,我们愿意各掏一部钱来奖励他们。我相信,如果每个俱乐部每个赛季掏10万到50万奖励裁判,他们都掏得起,起码不用把这些钱用来做裁判的工作。
 
我上述所说,只是想让大家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正视“黑哨”问题,大家来共同维护CBA这个来之不易的品牌。如果篮管中心自己不做改变,“黑哨”、“偏哨”愈演愈烈,那么CBA被叫成“中职篮”或者其他什么狗屁名字,都无所谓,爱叫什么叫什么。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