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桓傅父母去世均过三周年,按照当地风俗,可以为父母立碑了。周日,桓傅兄弟姐妹全部到齐,为父母立了一座比较豪华的墓碑,这也是我们兄弟为父母出的最后一笔钱了。
墓碑比较豪华,但仪式却比较简单。两盘鞭炮,三桌酒席,八瓶白酒,兄弟姐妹难得团聚,自是一番豪饮。
然而,兄弟阋于墙,正是这几瓶白酒作下了孽!
到现在,可以先声明一下了。本文标题所言,并非桓傅亲兄弟之间发生的事,而是参加立碑仪式的桓傅的堂兄弟之间发生的“战争”。
总共三桌酒席。第一桌是雕碑的工匠们,六个人仅喝了一瓶白酒;第二桌是桓傅的侄儿、侄女及女眷们,只喝了几瓶啤酒;第三桌是桓傅的兄弟及堂兄弟们,总共喝了七瓶白酒。
当第七瓶喝下一半时,大堂兄与二堂兄发生了争执。争执的原因有点复杂,桓傅简要概述一下。
几年前,当地的李某高息吸储,后卷款潜逃,很多人被骗,其中二堂兄被骗两万元,大堂兄被骗一万元。后得知李某在上海,大堂兄和二堂兄一道南下上海追款,路费暂由二堂兄垫付。追款未果,兄弟二人返回。大堂兄一直没再提及分摊100元路费一事,二堂兄心中十分憋屈:凭什么路费全由我一人承担?但憋屈归憋屈,二堂兄也未再提及此事。
话说酒桌上堂兄弟二人都喝多了,大堂兄把话题引到欠二堂兄100元一事上。具体细节桓傅不想多说,只说结果。结果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因此而大打出手,二堂兄的额角被大堂兄打破,血流满面。
憨厚老实的二堂兄刚要愤然还击,被桓傅的兄弟们强行将他们拉开。在桓傅兄弟的劝阻下,大堂兄和二堂兄分别回家睡觉。
就在桓傅以为事态平息的时候,二堂嫂因为自己的丈夫吃了大亏,竟然骂骂咧咧地登上了大堂兄的家门,将大堂兄臭骂了一番,骂完便回家了。大堂兄在酒精的作用下,越想越窝囊,自己竟然被一个娘儿们辱骂,是可忍孰不可忍,他又起身追到二堂兄家。二堂嫂见状,拣起一块砖头,冲着大堂兄的脑门砸去,幸被堂侄拦住,结果堂侄的手被二堂嫂的砖头砸得血肉模糊。
按说兄弟俩似乎不至于因为屈屈百元而大动干戈。这事说来话又长了,桓傅还是长话短说。
桓傅大伯、大娘在世时,大堂兄和二堂兄分别供养大娘和大伯。兄弟二人商妥,大娘去世的一切花费均由大堂兄负担,大伯去世的花费则由二堂兄负担。这件家事说起来千头万绪,一地鸡毛,简单地说,他们兄弟二人在心里产生了过节,甚至心中有了积怨。这就是他们为什么会因为100元而大打出手的根源所在。
一母所生,情同手足;兄弟阋墙,相煎何急!
桓傅照例要感叹一番:
一、父母年事已高,不必分开供养。少年夫妻老来伴,人到老年,身边需要有个伴儿,可以相互照应。而大堂兄和二堂兄将父母分开供养,看似对父母尽了孝道,但却“残忍”地将老夫妻俩“拆散”,使他们人为地过上了独身的生活。
二、兄弟要团结,家和万事兴。一母同胞,本应情同手足,但兄弟之间发生争斗,不仅让外人看笑话,更给人造成这样的印象:连自家兄弟都处不好,还能和谁处得好?如此一来,还有谁愿意与其相处?
三、让一着并非我弱,退一步海阔天空。桓傅曾经以“让人非我弱,得志莫离群”为座右铭。其实,生活中,忍让别人一着,并非表明自己懦弱,而自己主动退让一步,却可以化解很多矛盾,避免事态扩大、矛盾升级。如果大堂兄和二堂兄都忍让一步,肯定不会出现“血染的风采”。
四、酒壮英雄胆,千万别贪杯。喝酒有度,过量不宜。大堂兄与二堂兄的矛盾爆发,酒成了导火索。如果不喝这么多的酒,他们兄弟二人也不至于闹翻。桓傅不胜酒力,只喝了一两白酒,头脑还算清醒,见他们喝多,应该阻止。在此,桓傅深刻检讨!
正是:
同胞兄弟一个娘
何必相煎阋于墙
忍你一步非我弱
莫让悔泪流两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