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点评(二)"有用与无用"作文
(2014-12-02 19:25:09)
材料:走进书店,最畅销的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啊,健康类啊,营销类啊••••••读它可以直接帮你升学、谋生、获得利益,其实读一些"无用"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样的机会,不仅读书是这样,世上很多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习作:如此无用,实为有用
(题目很好,语言简洁整饬。使用了材料中的关键词,又表明了观点,点明了有用与无用的关系。)
做无用功自古以来就是被人们所抛弃的,我们都以为应该把有限的时间用在一些可以让我们直接获得利益的事情上,熟不知有时"无用功"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超越他人、超越自己,最后获得成功。
("熟"应为"殊","超越他人"与"超越自己"位置互换。文章的开头采用了暗引材料的方法,边叙边议,开头最好是这样:结合作文材料,证明是考场所为,表明观点,让评卷老师知道你在写什么。切记简单复述材料、未点明观点这两点。)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带有功利化的色彩。如果不是为了考试,学生们大多不会选择看书;如果不是为了能够让自己的知名度更高,明星们大多不会选择做公益慈善活动;如果不是为了应付检查,大多数人不会主动完成任务。做任何事情都有着强烈的目的性,看似会让人们更加有动力,但是往往会事倍功半,因为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由于受目的的影响,人们就会失去当初做这件事情的热情,只为了完成任务罢了。
(这一段笔锋一转,着眼分析"有用"实则"无用"。用排比句列举社会现象,很典型很有力,然后分析原因,思路很好,只是分析得不够犀利透彻。可以加上"从而失去了超越自己的机会"之类的话。)
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并非偶然。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学生们的课业压力日益加重,让学生们不得不去做一些所谓的"有用功",它扼杀了学生们多方面学习的要求,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一些西方国家,除了一些必修的课程之外,其余的课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选修并且为学生留出了大量的课余时间供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使得他们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如此无用,实际上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
(这一段内容写的不好,忽视了材料中的提示要求:"世上很多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是要求不要在写读书了,要由此引伸,说其他与此类似的事情。)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学森在美国留学期间,不仅仅对他的专业课程十分用心钻研,还对哲学有所研究,其他同学还在为此比他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专业而窃喜的时候,钱学森并没有作出任何改变,依然留出部分时间研究哲学。事实证明他是对的,正是因为当年对于哲学的研究,才使得他的科学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在他人眼中的无用功却成就了钱学森的原子弹事业。如此无用,实为有用。
(主体部分的结构思路有两种:一是列分论点引出论据分析,一是列举论据然后分析得出结论,结论即分论点。作者采用后一种方式。这里存在的问题还是分析不透彻。应该由个别到一般,看似无用实则有用,知识、能力讲究相互补充、才能融会贯通。)
有用功每个人都知道应该去做,所以也只有那些懂得做无用功的人成为了超越了他人的更加出色的人才。
(这一段必不可少,是对上一段的加深议论,单独一段起到了强调作用。可惜没有讨论无用与有用的关系,只是说了意义。)
如果说,成功是海上的一艘帆船,那么无用功就是海面的波涛,助船前行;如果说成功是干涸的麦浪,那么无用功就是绵绵细雨,滋润土地。所以,让我们在把握有用功的基础上多去关注那些看似无用的事情,说不定你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结尾段依然使用了比喻,句式很整齐,很好。但是在总结全文方面做的不是很好。其实可以使用材料中的词语,如"了不起的变化、机会"等,造个句子,既照应了材料,又点明了意义。)
(这是一篇讨论"有用与无用"之间关系的作文,侧重讨论"无用"的意义,这是材料的指向,作者也看出了这一点,也是着力表达了。这一点上作者把握的很好,所以说仔细研读材料既是作文的第一步,是基础,也是打开作文思路,写出合乎题意的关键。同时我想,讨论了如此无用,实为有用,能不能讨论一下如此有用实则无用呢?即使一小段也是必要的,这种情形事实也是存在的。写两面显深刻嘛。)
(本文主要问题是分析不深刻,究其原因是对问题认识不深刻,提高认识水平是当务之急。怎样提高?多读书、多分析、多讲究分析的方法,还是学点哲学吧。)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