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闻集 |
◇发表于成都商报4月11日国内版
◇成都商报首席记者 牛亚皓 发自安徽
◇未上电子版 此为原稿 见报标题:
一个“好人”的倒掉:好事不要再提
称有信守承诺、多年无私帮助老战友家人的“事迹”,经媒体报道、相关单位宣传和上报,老人于冠信被评为“淮北好人”,连做巡回报告。而烈士家属举报,称其为“假典型”。一年不到,淮北文明办再发通告,取消于冠信“好人”称号。一个“好人”的升起与跌落,耐人寻味。
“好人”之城
安徽省淮北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素有煤城之称。
当地媒体报道,几年前,淮北力推城市转型,兴起文化强市建设的“新高潮”。
2008年5月始,淮北建立“身边好人”评选推荐机制,“培育宣传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先进典型”,每两月评选一次,每类选出2名“淮北好人”。
据公开报道,2008至2012年,淮北先后有96人入选“中国好人榜”,上榜人数名列安徽省第一、全国第二。“淮北好人”渐成城市品牌,淮北甚至被赞为“好人之城”。
当地政府部门布署工作的公开通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入挖掘身边好人,保持‘中国好人榜’入选人数全省第一的良好态势,进一步提升‘中国好人安徽多、安徽好人看淮北’的淮北‘好人现象’”。淮北在市体育场设立“好人”长廊,在媒体不时推出“好人”事迹。
2011年7月21日,《淮北晨刊》7版,一篇题为《为了冲锋前的一个承诺》的报道,较先传播了于冠信的事迹。文中称,在保卫边疆自卫反击战冲锋前夜,萧县籍的副连长葛庆民与砀山县籍的于冠信有个约定,若一人战死,另一人要尽“儿子的责任”照顾对方家属。
1979年“11月”,萧县为葛庆民开追悼会。于冠信赶往会场,“跪”在葛父母前。
此后于常“寄钱”,“接济葛家”。帮葛家干农活。葛家老屋漏雨,院墙残缺不全,于帮“修葺一新”。葛家穷,无像样家具,于“买木料”做家具。每离开葛家,还“把水缸挑满”。
1990年转业后,于“更情系葛家”。葛父弥留之际,呼唤“儿子和于冠信的名字”。
上述报道还指出,葛的妻子叫“琴”,有两个儿子。于冠信多次劝“琴嫂改嫁”,1999年“琴嫂”嫁往“南方”。
随后的2011年7月27日,《安徽日报》也大篇幅报道了于冠信的“事迹”。
“巡回”报告会
于冠信,1951年出生于安徽砀山县农村,1968年入伍,1990年转业至皖北矿务局毛郢孜煤矿,先后任推煤机队队长、党委宣传部长、纪委副书记、党支部书记等职,2006年退休。
毛郢孜矿隶属皖北煤电集团。据《淮北日报》报道,2012年6月1日,皖北煤电第六届“感动皖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刘桥一矿“隆重”举行。报告会上,包括于冠信在内的8名报告人“声情并茂地讲述”,“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位听众”。
有于冠信参加的上述报告会,在皖北煤电集团所属各单位,6月20日,“巡回”到第18场。
8月,2012年7至8月“淮北好人”评选揭晓,据《淮北日报》,经“全市各级文明委推荐、市民网上投票、评委会评选”等程序,于冠信入选。
8月23日,淮北市“保持党的纯洁性、迎接党的十八大”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首场报告会在淮北矿业集团举行。于冠信等6名优秀党员代表,“以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发生的最真实故事”,“以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深深感染了现场的听众”。
这种全市范围内的“巡回”报告会共有10场。其余9场在淮北一县三区和市直机关举行。
葛庆民的妹妹、大女儿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有人曾现场聆听其中一场报告会,于冠信主要讲述的是其与葛庆民之间的故事,“感动得流下眼泪”。
举报“假典型”
葛庆民的部分家属直到2012年10月才听说此事,之前“没有关注”。
葛庆民的妻子杨素华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半年前的一天,她忽然接到葛的一个老战友的电话,才得知于冠信的“事迹”。杨与家人上网搜索,“非常生气”。
杨素华、葛庆民的妹妹、葛庆民的大女儿葛长锐都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从未见过、听说过于冠信这个人,“他帮助我们家的所有事情都是假的”。
杨素华和妹妹说,葛庆民的追悼会开于1979年5月,现场根本没见于冠信。“上世纪80年代,老家用的是压水井,90年代已用上自来水,何来挑水一说?老屋也不是石头所砌,而是三间土屋。买木头做家具,更是影都没有。”
杨素华只有两个女儿。更令她生气的是,上述媒体报道说她已改嫁,“我至今孤身一人。这不仅是虚构,更是对我人格的侮辱和诽谤”。
杨素华说,她今年66岁,家住淮北市北山巷。她与葛庆民同在淮北石台镇石台村长大,1968年葛于萧县永堌公社石台大队入伍,在广州军区某军坦克团历任坦克兵学员、炮长、车长、代理参谋和排长等职。1974年,两人结婚。1979年2月,葛壮烈牺牲。
葛长锐向成都商报记者表示,经与葛的老战友联系,承认于冠信与葛庆民认识,但两人是否曾许诺不得而知。“有一个战友说,他们确实许过诺,但于冠信没履行。”葛的妹妹说。“如果我们家真的受过于冠信的滴水之恩,我们就不会这样,还会抬他呢。”其它家属又说。
家属们很生气,多次向淮北市有关部门举报于冠信是“假典型”,要求撤销于其“淮北好人”称号,删除不实文章,同时要求于冠信及有关部门向她们全家登报道歉。
“好人”被取消
2013年4月1日,安徽省文明办“针对网爆于冠信的有关信息”,回应:已请淮北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赴实地核查。4月9日,淮北市文明办发出公告:经调查,于冠信事迹部分与事实不符,现决定取消其“淮北好人”荣誉称号。
杨素华等对这一调查结果仍不满意,她们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希望有关部门能澄清全部事实,于冠信本人也须向烈士家属道歉。
4月9日下午,淮北市文明办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评定于冠信为“淮北好人”是根据报过来的材料。“上报材料确实很好,是皖北煤电写的。”
皖北煤电集团文明办一名张姓工作人员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当时写于冠信的申报材料是根据于的口述,材料不只“帮助战友”,还有他的“阳光书屋”。“他怎么救助战友,我们了解得不是很详细。时隔那么多年,也无从考证。我们不可能替他编谎言。材料能不能评上,还得淮北市文明办来决定。”
淮北市文明办是如何核实皖北煤电集团上报的材料呢?上述淮北市文明办工作人员这样说:“哪有事迹都要去核实,我们都要下去吗?那是不可能的。大报都登过了,皖北又到处宣传,他不是好人么?”
皖北煤电集团文明办的工作人员还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若要调查此事,必须问于冠信本人。“他是理直气壮,还是咕哝嘴儿,自己干的事,自己最清楚。”
对话于冠信:“别人有别人的冤枉,我有我的委屈”
4月9日上午,成都商报记者来到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境内的毛郢孜社区。碧绿田野的包围中,这是一片破旧的居民区。毛郢孜矿已倒闭,留下2000余名居民。于冠信的家很整洁,院里种着许多花草。一间房布置成一个书屋,放满了书和报纸。于冠信独自斜躺在窗口的阳光里,牙床发炎,半边脸浮肿,露出痛苦的神情。
成都商报记者:“淮北好人”这件事……
于冠信:报道得有点过了,过了。
成都商报记者:哪里过了?
于冠信:不讲了。几十年前的事还讲什么呢?不说,不说。叫事实去说话吧。别人有别人的冤枉,我有我的委屈。我的委屈,我可以用我的人格去消化掉。
成都商报记者:有什么委屈呢?
于冠信:不要再谈这事儿了。我的一些老战友也纷纷打电话,叫我正确对待这个事情。了解我的人都会理解我的。我能正确对待这场(风波),不能正确对待我早就……那些事情……我早就……
成都商报记者:公开了?
于冠信:嗯。有些事情说说也不多,(但)说它干什么咧?冤枉了别人,委屈了自己。别人说冤枉,不像那报纸上,有些事情有,有些事情没有。没有的事情对方看起来就有点冤枉了。我没做到,想做没去做。有的做到了,一点事儿夸大一些事情,这个情况倒是有的。
成都商报记者:不想把真相说出来吗?
于冠信:不说了,不说了。现在这个情况……不说了。
成都商报记者:那您现在都做什么呢?
于冠信:我喜欢看书,但眼睛不行了,眼睛花得厉害,还有其它症状。到年龄了。
成都商报记者:媒体报道说您在写回忆录,书名叫什么眼泪?
于冠信:落泪的声音!为什么用这个呢?过去的事情,我们一回忆就流泪,听的人也流泪。
我当兵22年,在部队就喜欢这些,看书,写一些小豆腐块儿。
成都商报记者:您当兵时和葛庆民...
于冠信:不说这事儿了。我再也不说了。即然别人有冤枉,我有委屈,那就委屈下去吧。我也不会上网,也没有电脑。谁怎么在网上宣传什么,我也不知道。我不懂那些东西。
成都商报记者:为什么不去回应呢?
于冠信:我如果再澄清一些事情的话,那就不是我了。过去的事儿就过去了,我一提就……我这个人很重感情,很重感情。我老伴儿有时候跟我说,我说可别再给我讲这事儿了。她受不了,也是哭。
成都商报记者:心里憋着也不好受啊。怕什么呢?
于冠信:我打过仗,负过伤,我能到毛郢孜煤矿,就凭这一点就能说明问题。一开始组织把我留在东北沈阳或者抚顺,我都没答应。我1990年转业,到淮北,准备把我安排到纪委监察局,那时刚刚成立,我也没有答应。我就想……不说了。前两天我到老家扫墓,我父母亲是90多岁、80多岁先后去世的。我那几个亲戚、朋友、战友在的时候,我没跪。我一个人的时候,我跪到(墓前)。我感觉对不起我的父母亲,自己哭了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