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红霞事件中的网络暴力

(2013-02-01 16:28:14)
分类: 手记集

 

 

1.

 

有关赵红霞的一篇稿子,《她不是村里最好看的姑娘,只是离家多年的一个漂泊者》,我以个人名义发表在个人博客上,经新浪和不打招呼的腾讯推荐,引来一片骂声。

 

我本不想对此有何回应。在写这个小文之前,我已致电新浪,删除了博文及所有推荐。并与赵红霞的辩护律师张智勇作了沟通,达成了谅解。

 

网友的骂声最初令我不安。没想到会是这样的反应。骂得特别难听,我干脆删除了博文下的100多条评论。那种骂不是针对文章本身,我敢说,有些人根本就没来得及看。这原是不该生气的。我也曾被这样骂过。比如在揭露闫沛东四重身份造假时,他们说我是特务。

 

有朋友告诉我:你还是脸皮太薄了,被骂多了就适应了。还有朋友说:你只要认为自己的稿子无误,有争议也实属正常。还有朋友说:我看不出来你这个稿子有什么不道德之处。

 

这些安慰之词,没使我停止删除博文。我当时想好了,要过年了,不想和别人吵架。再说,我没休息好,吵架的水准会降低。正如现在我写的这个东西,完全缺乏灵性。

 

但有一件事,惹恼了我。在群里,一个自称某报孙某某的人,骂完南都就开始骂我,还不厌其烦地对我进行了人肉,并直击“二姨夫”的痛处。南都作为一个整体,是不能与其对骂的。

 

我没和他多说什么。只说怀疑作为同行,怎么这样讲话呢。果然群里就有人说,他其实供职于银行。他又骂了几句,退群了。我想,他骂得这么痛快,应该会很高兴地开始点钞了。

 

这激发了我的进一步思考。觉得不应回避。既然各种骂都挨了,总不能不允许我咕哝两句。

 

 

2.

 

对稿子本身,我想说的是:我的出发点没有恶意,对隐私信息进行了处理,对赵红霞本人及其家属持什么心态,如果诸君真的看完了这篇文字,就请摸着心口说话。

 

其一:我没有透露赵红霞老家的村名,长沙镇是早就被公开了的。这一点尽可搜索。

 

其二:进村采访,我本人并未透露自己的身份,也没怎么说话,而是本地人老桂以朋友身份进行交流。且老桂与村民之间的聊天,并不涉及新鲜事。

 

其三:与赵红霞爷爷奶奶之间的交流,因二老听不懂我的普通话,仅老桂聊些家常。实际情况是,二老对赵红霞常年不来看望和不打电话、日子过得凄苦颇有微词,但顾及到赵红霞及其它家属的感受,老桂建议我勿将一些言语写入文中。另顾及到村民间的名誉问题,老桂临走时专门对所见的村民(有人在网上看到赵红霞,已联想到本村的她,早有议论)说,你们别乱想,她不是网上的赵红霞。老桂在本地熟头熟脸,为人正派。

 

其四:对赵红霞爷爷奶奶的照片,我做了三分之二多的马赛克处理。即看不清人,也看不清房屋。对赵红霞亲属的村民和名字,也一个没有透露。

 

其五:对赵红霞舅母家的有关有争议的采访,本人已于当天和今日向所有当事人进行了道歉。(当天我和老桂来到赵的舅母家,一名表弟立即打电话给辩护律师张智勇,为此我不得不亮明自己的身份。而表弟以为我是受律师指派进行采访的。事后张智勇已向家属进行澄清。)

 

 

3.

 

对此种事,我觉得还有必要进行深入的讨论。

 

有人说:媒体不该打扰赵红霞的家人,不该透露隐私,不该没有底线。

 

也有人说:赵红霞作为公众人物,媒体还原其成长轨迹是真相的诉求。

 

当然你更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再骂些更难听的。

 

但你想过没有,赵红霞是人,有些人也是人,为何有些人被你们人肉到体无完肤,你们怎么不说打扰、隐私、底线、道德了呢?

 

记者们奔跑在新闻的第一线,穿过黑夜,给你们带来真相。合你们的意,你们就无比地赞美。不合你们的意,你们就歇斯底里地怒骂。你们考虑过别人的感受吗?

 

我曾在2010年挽救了一个被落榜大学生李盟盟的命运,你们,疯狂地赞美我,甚至说我是包青天。我曾在同一年揭露了闫沛东四重身份的造假,你们,狠狠地怒骂我,说我是特务。你们考虑过别人的感受吗?

 

即便退一步说,我还原赵红霞的成长轨迹,采访了她的家属,就必须该被你们这样骂吗?

 

你们说同情赵红霞和她的家属,不该曝光她的隐私,不该打扰家属。那么之前的那些假照片、假信息,难道不是你们发出的吗?那些下三滥的对赵红霞讽刺、挖苦、意淫的文字不是你们写的吗?是谁在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她嬉皮笑脸、谈笑风生、传播假信息?请摸着良心回答。

 

 

4.

 

真相,总在那个不远的地方等着我们。你们需要真相,媒体才渴求真相。媒体不是救世主,但你们可能是撒旦。你们只要你们想要的真相,这就是了。

 

此两段文字无关赵红霞事件。我只是思考下未来。

 

曾几何时,南都记者龙志发出一篇《女服务员与招商办官员的致命邂逅》,就因为还原了一个被你们恨的官员的真实而又温情的生活,被你们骂得狗血喷头,你们恨不得杀了他。那时,就曾引发一场有关媒体与网民关系的大讨论。媒体不应被你们牵着鼻子走。因为你们有可能是盲目的。你们盲目地造人,也盲目地杀人,不是吗?

 

你们从未检讨过自己的言论,从未正视过自己的道德,从未想起过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一再地愤世嫉俗,一再地骂人、掐架,一再地意淫胜利,在自己阴暗的世界急速不负责任地老去。你们,也终将是自己的敌人。

 

不过,请原谅我们的红尘颠倒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二月(1)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