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末日,净扯

分类: 新闻集 |
—————————————
世界末日的说法,让世界很热闹。一个表现是,很多人造所谓的诺亚方舟。造“诺亚方舟”的有荷兰人,也有河南人,有义乌的,也有河北的。
浙江义乌造“诺亚方舟”的商人杨宗福,12月20日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他的公司已接到26个订单,正十万火急赶制中,忙得喘不过来气。问造多少个了,他这样回答:“做好了一个,还有一个没做。”此前几日,杨宗福还向成都商报记者诉苦,说找他采访的记者太多,让他有很大压力。
河北造“诺亚方舟”的农民刘起元,12月20日下午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他根本就不相信什么世界末日,造的初衷跟世界末日也没关系,造的目的是为了赚钱。
1.
成都商报记者:您的诺亚方舟造了几个了?
刘起元:六个,全造好了。正在造第七个。
成都商报记者:每个可以坐多少人?
刘起元:十四人座。要着急的话,临时救急,可以坐三十至四十个人。
成都商报记者:塞那么多人不挤么?
刘起元:不挤。像公交车一样。
成都商报记者:您今天带家人坐进去么?
刘起元:我们才不坐。
成都商报记者:那您不信世界末日喽?
刘起元:我才不信那玩意儿。净扯。
成都商报记者:那您造诺亚方舟的初衷是什么?
刘起元:一开始就是哄我女儿玩儿。我女儿三四岁的时候,说爸爸你能造个大圆球给我玩玩儿吗?我说行啊。现在她二十三四岁了,我说看,爸给你做了吧。
成都商报记者:原来您20年前就开始造了啊?
刘起元:最先是想做个抗击地震的圆球;后来2004年我看电视,看见印尼大海啸。就想光抗地震不行啊,还得抗海啸。就越做越复杂。从去年九月开始,基本确定方案,就天天画图。到今天4月,才正式动手做。
2.
成都商报记者:一个要做多久啊?
刘起元:一两个月下不来。
成都商报记者:做一个要花多少钱啊?
刘起元:30万元下不来。
成都商报记者:都您自己做啊?
刘起元:我从今年四月起就雇了十个工人。第一个做完,花了40多万元。第二批五个一起套着做,钢材增加了,但平均费用降低了。这十个工人都是打工的伙计介绍的,有本地有外地的,每个人的工资少说也得4500元。
成都商报记者:那做完这6个球一共花了多少钱了?
刘起元:180多万啦。这钱全是借的,有亲戚有朋友的。
成都商报记者:那一个球准备卖多少钱呢?
刘起元:100多万元吧。
成都商报记者:现在有订单吗?
刘起元:没有。还没人跟我联系要买。我以前没销售过这种东西。
成都商报记者:那家人不埋怨您吗?
刘起元:埋怨呀。但已经这样了,用我老婆的话,就是,无奈。
成都商报记者:您在附近成名人了吧?
刘起元:这名儿可不好听啊。嘿!“家有多少钱都让他祸害干净”。说我不是过日子的,是败家子儿。
成都商报记者:工人不说你吗,造这种东西?
刘起元:怎么不说啊,背后嘟囔呗。
成都商报记者:造的时候还挺欢乐的?
刘起元:还挺欢乐。
3.
成都商报记者:您本来就喜欢搞发明创造吗?
刘起元:我(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搞了。我发明过一个直径1.5米的大鱼缸,在北京拍卖了1万元。其他的小发明,都不值一提了。
成都商报记者:你造的诺亚方舟申请专利了吗?
刘起元:申请了,还没下来。这事儿慢慢看。
成都商报记者:按理说,您是卖家具的,没造这种球的经验啊。
刘起元:嗨,可不是没经验嘛。
成都商报记者:那您是怎么摸索的呢,上网查资料?
刘起元:网上那些东西基本都杜撰。我晚上睡不着觉就自己想,实践,有白天没黑夜的。就是自己慢慢琢磨、鼓捣呗。
成都商报记者:您的诺亚方舟有啥创新之处?
刘起元:其实我这原来不叫诺亚方舟,而叫“海难克星”。后来我侄儿伙计说不叫诺亚方舟,弄到网上不火,于是就叫诺亚方舟了。要说创新之处,没有。我这是给自个儿创新,不值一提。全国全世界那么多搞科研的,人家哪个不比我聪明啊,只是没付诸行动上,没舍得出这么多力,造出实物。
4.
成都商报记者:浙江义乌的杨宗福不是造出实物了么,您和他的有什么区别?
刘起元:我的没人家那么漂亮,但比他实用。他一个球可以坐3个人,我的可以坐30个人。中间构造不一样,材料也不一样。他用的是不锈钢,韧度等各方面都没我的玻璃钢强。你知道玻璃钢吗?
成都商报记者:不知道。
刘起元:你知道安全帽吗?
成都商报记者:知道。
刘起元:就是安全帽里用的材料。我这诺亚方舟你用汽车撞都没事儿。你用大锤猛砸都没事儿。子弹都打不透。
成都商报记者:大炮能打透吗?
刘起元:这个咱没有实验过。实验过从十米处的高处往下摔,人没事儿。
成都商报记者:杨宗福的诺亚方舟卖300到500万,你的只卖100多万。
刘起元:我没那么黑。有利润就行。
成都商报记者:杨宗福说他的有26个订单了,你的一个还没卖出去。
刘起元:人家是商人,咱是农民。
成都商报记者:担心卖不出去吗?
刘起元:不担心,早晚用得着。
成都商报记者:怎么说?
刘起元:到了一定时候儿,就会想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