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韩琦墓整体搬迁始末(下)

分类: 新闻集 |
韩琦墓,在河南安阳殷都区皇甫屯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恰经韩琦墓。
多方协调下,投资100多万元,韩琦墓最终被发掘、整体搬迁并与2010年底完成复建。
然而,新的韩琦墓园因缺乏资金,无人看守,园内遍地荒草、栅栏被偷,与相距不远的高规格在建的“曹操墓”形成了明显反差。当地政府三次更改韩琦墓园效果图,招商引资欲建集假山、河道、桥梁、拜殿、厢房、停车场等于一体的旅游景区……
>>发表于3月8日成都商报国内版
>>成都商报记者牛亚皓河南安阳摄影报道
(一)“韩琦下葬费全由官府出”
2010年3月4日中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安阳第7标段施工现场。南水北调干渠在皇甫屯村西头铺开,8米深的渠道里,几名工人正在忙碌。——这便是皇甫屯村老会计和水林所说的“河”了,他说:“韩琦大墓就在河里。”
中国华水水利水电开发总公司综合部部长董战军告诉成都商报记者:2008年初该工程施工到中间位置遇到韩琦墓,停工两年,经多个部门反复协调,到2010年10月才又开始施工。而南水北调办公室官方消息显示:2009年7月18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韩琦墓渠段开始全面开挖。
“第7标段主题工程(包括渠道衬砌等)原本预期2010年7月15日完成,现预期2011年年底竣工。这个时间也不敢保证,想象不到的难题太多了。”董战军说,别看此处是大平原,但地下地质变化甚大。“几千年以前这里是个大河道,里面乱石很多。韩琦墓再往南一点,全是石头坑。古人选墓地看来很有讲究的。”
殷商文化研究中心教授、《韩琦传》作者郭胜强研究发现:韩琦虽在北宋三朝做官长达50多年且高居宰相之位,死后却没留下多少财产。宋神宗见此情景赏赐金银布帛,并决定下葬费用全部由官府出,韩琦才得以下葬。宋神宗御撰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
“韩琦在安阳皇甫屯村找到祖坟,自己死后便也下葬此处。韩琦在祖坟旁购置田地,雇本族人守墓,守墓并无工钱,而用田租冲抵。”郭胜强说。
(二)投资百万发掘九座韩氏墓
据河南南水北调办公室官方消息:据2004年9月安阳市文物钻探队的普探报告,韩琦墓的保护等级为B级,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占压韩琦墓群15000平方米,韩琦主墓全部占压。2007年9月,安阳市文物部门再次对韩琦墓进行了详细勘探,确定了总干渠占压范围内墓葬的具体位置。
经南水北调办、当地政府、文物部门、韩琦后人等方面的多次协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韩琦墓最终被确定“整体搬迁”。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孔德铭评价说,这是安阳历史上第一次的大墓整体搬迁,“规模大,难度大,技术要求高”。
据历史记载,韩琦墓园占地185亩。2008年10月,以刘彦军为队长的安阳市文物钻探队对南水北调干渠占地墓地的范围内进行了文物钻探,共发现宋代大型砖室墓5座。韩琦墓地正式发掘前,刘彦军复探:墓地地处丘陵地带,地形略有起伏,呈缓坡状,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海拔94至96米。“2006年8月被南水北调干渠施工单位重夯夯打过,整个发掘范围地表十分结实。”
据安阳市考古研究所向成都商报记者提供的一份《韩琦墓地发掘简报》:2009年5月6日,安阳市考古研究所正式对韩琦墓进行考古发掘,5月31日发掘清理墓葬三座、建筑基址一处。与此同时,结合当地村民讲述,考古队对韩氏墓地再调查,于2009年6月12、13日进行测绘,最终发现:整个韩氏墓地共有墓葬9座(以韩琦主墓为上,自东西向排列),建筑基址两处。
孔德铭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国家投资100多万元考古经费,安阳市考古研究所对韩琦及其家属墓进行了两期发掘。“这是第一次对宋代宰相一级高级贵族墓葬的考古发掘,对研究宋代宰相一级的高级贵族墓葬形制、陵园制度及其习俗文化提供了科学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上述《发掘简报》中说。
2010年3月,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韩琦墓与曹操高陵一起进入候选名单。但6月12日的最终名单,曹操墓入选,韩琦墓落选。
(三)中国最大的墓志铭面世
据安阳市考古研究所向成都商报记者提供的几份《韩琦墓地发掘简报》和《韩琦墓地成果报告》:
第一期,发掘清理5座:韩琦墓、韩琦二夫人崔氏墓、韩琦长子韩忠彦墓、韩忠彦夫人吕氏墓、韩琦次子韩端彦之墓。出土随葬器物甚少,仅有墓志三合、石盒2件及石文官俑和石虎头部等。
第二期,2010年11月11日始,11月30日结束,发掘清理墓葬4座:韩琦四子韩纯彦夫妻合葬墓,韩琦之孙韩治夫妻合葬墓。出土“宋故令人孙氏”、“宋故中大夫致仕韩公”墓志、三个石涵(盝顶状,顶雕凤鸟花卉,世所罕见)。
建筑基址为“照壁”,白灰墙上有铁红色彩画。另有亭状建筑遗骸,或为看墓人所用。
韩琦墓形体巨大,由墓道、砖封门、挡土墙、门楼、甬道、墓室、地宫等组成。墓顶有三条木梁;甬道侧壁与墓道壁颜色不一,显示该墓建成后至少开启过一次;石门已被推倒残为几截;墓室平面呈圆形,正中有一石砌地宫,分为南北两室,有四石柱,总深9米。该墓被盗严重,只在地宫的填土中有发黑的少量腿骨。
2009年夏天,安阳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焦鹏负责两个发掘小组,韩琦墓和建筑遗址。焦鹏告诉成都商报记者:“韩琦墓当时在农田,有俩直径一米的盗洞。农田户主浇水时见盗洞,常年以砖石和垃圾来堵。我们挖出墓道后,发现墓室内全是砖石、垃圾和淤泥。清理20多天,始终未发现任何文物,很沮丧。终于有一天,发现了两个躺倒着的墓碑,字朝上,有被敲打过的痕迹,一看,竟然是韩琦墓志铭!”
据成都商报记者了解,韩琦墓志铭真件现藏安阳市考古研究所,两位夫人的墓志铭真件现藏韩魏公祠。“韩琦墓志铭,重3吨,长宽各1.55米,厚0.26米,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大的墓志铭。”孔德铭说,韩琦墓志铭志文共 6000余字,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字数最多的墓志铭之一。
(四)韩琦墓搬迁和复建全部竣工
费用。据一份《韩琦墓发掘保护实施协调会纪要》,韩琦墓后期安葬问题由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安阳市韩王庙韩氏管理服务中心协助,经费20万元;河南省南水北调安阳建管处负责经费筹措。“韩琦墓搬迁费用是20万元,把原建筑材料存放保护一年,搬到新墓园进行复建,复建费用是30万元。”一位知情者告诉成都商报记者。
搬迁。董战军说:“南水北调干渠施工方也给予了文物部门帮助。他们挖出的那些长条石最先都放在了项目部的院子里。搬迁时,我们也出动了车辆和人员。”
筹措新墓园。安阳市殷都区文化广播新闻和旅游局副主任科员、主抓殷都区文物考古工作的赵贤文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在皇甫村西头,距离韩琦主墓300米的位置,安阳市殷都区政府将南水北调施工方的90余亩临时用地租下,每年租金基数13万元,每亩地两年递增50至100元。”
搬迁难度。安阳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孔德铭告诉成都商报记者:“韩琦墓搬迁的难度在于建筑材料和技术的运用。古代墓葬是砖石结构,专业技术人员比较少;另外,用以防水和地基处理等新材料的运用,也是难题。”
复建。2010年10月25日,韩氏墓群搬迁复建工作正式启动。安阳市考古研究所委托南阳古建所进行复建。“把原来的每块砖石及其位置都进行编号。把墓地按原样、原比例、原材料异地再建,这在安阳历史上前所未有,难度可想而知。”孔德铭说。
第一期,搬迁和复建韩琦主墓。第二期,搬迁和复建另8座墓。“只有韩琦墓是按原比例复建。其它墓比例会缩小。”赵贤文说,第一期工程于2010年12月中旬已经完成,第二期还未开始。
(五)当地政府欲建韩琦墓旅游景区
3月4日上午,成都商报记者在安阳市殷都区皇甫屯村西看到:
原韩琦墓在南水北调工程庞大的干渠里已不复存在;新建的韩琦墓园距原址很近,被矮墙围着,正门口的栅栏被拆毁几处;与曹操高陵防卫森严的保安队伍相比,韩琦墓园内遍地荒草,无人看守;围墙内堆着若干石板,石板对面是一个坟丘,坟丘前有一砖砌牌坊类建筑;建筑前有两个台阶,黄木门,门上挂着一把锁;阳光从门扇的隙缝照进,显出一截墓道。
“你看到的就是复建好的韩琦墓。不敢往里放文物,是个空墓。”赵贤文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因为韩琦墓园无人看守,门前的栅栏都被偷了。“年前我们向区政府打报告申请给韩琦墓配个保安,还没配上。”
据一份由安阳市殷都区文化旅游局向成都商报记者提供的《韩琦及家族墓地复建设计草案》:墓园由服务设施区、纪念建筑区、照壁及主墓区、地下墓室、附墓区等组成,建设韩琦塑像、河道、桥梁、神门、厢房(4间)、其它用房(6间)、拜殿、享堂、神道、石刻群、碑廊、假山、清风阁、明月亭、停车场……
“这些都是打造旅游景区的设想。光地面建筑就得投资1300万元左右。”赵贤文说,正在招商引资,“区市有关领导都很重视,承诺提供优惠税收政策”。难度在于:“韩琦墓位置偏;做文化项目见效慢,商人不愿投资。”
郭胜强建议:韩琦墓与曹操墓相距不远,能否联合曹操墓一起开发?
“比较难。曹操墓属安阳县地盘,是市文化局的项目;韩琦墓在殷都区,是区文化局的项目。”赵贤文苦笑:“老韩家(韩琦后人)多次说韩琦墓应该申请国宝。我说它现在只是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连市级、省级都不算,要当国宝也得一步一步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