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年的新年

分类: 新闻集 |
觉得:很多年轻人应该向这对老夫妻学学,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那些远离故乡在城里过年的人,一半是期望,一半是留恋。郑州老矿工陈新年的新年,在平淡中度过。这次简单而欢快的过年,也许将成为他最后一次的在棚棚区的地下标间里过年。新的一年,他希望自己的新房早早到来,也希望自己活得更健康、更快乐……
>>发表于2月9日成都商报国内国际版
>>未上电子版/下附电子版
>>成都商报记者 牛亚皓河南郑州摄影报道
(一)
河南郑州,大年初六。郑州市西站路与秦岭路交叉口的棚棚区内,严大爷正和老伴儿坐在床上看电视。总是这样,“现在过年简单得很,看看电视,发一会儿迷瞪儿”,严大爷保持乐观的笑容,“但在心里,生活一天比一天满当。”
门外响起鞭炮和狗吠声。过年的喜庆,充满了偏居一隅的棚棚区。大红的对联。倒立的福字。新衣新裤。满盆满罐的鸡鸭鱼肉。“过年就是要好好地吃喝玩乐。但好东西吃多了也撑不住。我还是喜欢平淡的日子。”严大爷把老花镜放下来,开始追忆在老家的日子。
对于这片棚棚区的居民来说,早年离开故土到城市里打拼,他们分散在各个国营老厂里,火红的青春岁月,让他们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深沉的感情。“故乡呢,是回不去了。”严大爷说,“老家的房子年久失修,已经没法住了。家里的老人不在了,亲戚也都在外地。”
年复一年,工作,退休,在城市里,他们注视着这座城的兴起和繁荣。每当过年的时侯,蓦然浮现的年青时在遥远的村庄的记忆,又总是让他们心怀留恋。“在老家过年要热闹得多,晚上在当街点柴火,一点就是一夜,白天挨家挨户到族子上磕头,磕完一圈儿,口袋里全都是糖果和香烟。城市里的过年,哪有这个?”
棚棚区的居民们,有自己的过年方式,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那份朴素和欢乐。严大爷的邻居,65岁的陈新年,在地下建造标间被媒体广泛关注的老矿工,过年的时侯,正延续着自己对生活的憧憬和浪漫。这天上午,他特意告诉严大爷:“我和我爱人去洗澡了,有媒体记者来了,你就说我十点就回。”
10时,陈新年和妻子刘跃进出现在棚棚区的胡同里,骑着崭新的电动摩托。“新年好!”他大声地喊。
(二)
陈新年是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人,在平顶山煤矿当了28多年的掘进工,10年前他来到郑州,认识了刘跃进。刘跃进,“是户口本上的名”,她还有个名字,叫刘苏拉。
刘苏拉是山西太原人,小时候随父母来到郑州,在郑州印染厂上班。陈新年认识刘苏拉的时侯,刘苏拉离了婚,扯着12岁的女儿。两人一见钟情,婚后住在印染厂的工房里。如今,女儿23岁了,两个人“似乎还在度蜜月”。
刘苏拉怀疑陈新年天生就是个明星。老陈长得高大帅气,骨感分明的脸,黄色的长发,动感十足的舞蹈,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都让人对他65岁的高龄产生恍惚。“很多记者都说了,老陈侧面看,就像20多岁的小伙子,身高再低点,就是年轻时侯的刘德华。”刘苏拉说这话的时侯一脸的纯真,“我从侧面看,就是20多岁的刘苏拉。”
就算不挖地下标间,就算没有被媒体广泛报道,就算没有成为公众人物,刘苏拉一直都觉得老陈才气十足、像个明星。事实上,两人居住在棚棚区的“房头”,工房的占地面积要比一般居民大出一些。就在挖地下标间之间,老陈已经用他的才华,将老房的房顶抬高了一米,还在房后的空地上建造了二层小楼,小楼与老房的怀抱中,老陈又神奇地开发出了露天阳台、菜园子和储藏室。“说实话,就我自己造的这房子(不算地下标间),你在新楼盘给我个三室一厅我都不跟你换。”陈新年带成都商报记者参观他别有洞天的“后院”,“这个后院,一般人我不给他看。”
刘苏拉就崇拜他的这个才华,当年谈对象时毫不在乎他有没有钱、有没有郑州户口。于是陈新年孑然一身从周口老家安居在郑州这个省会城市里。让刘苏拉最先没想到的是,这个老陈,是个非常浪漫的人。“每年的情人节,他都会买花送给我。什么花?玫瑰!”53岁的刘苏拉幸福地说,“我告诉他,别花这个钱了,买花还不如买点米面。他不,坚持了这么多年。每到情人节,我拿着他送我的花在街上走,我都像小姑娘一样开心。”
两个年过半百的人,过的日子,像刚结婚一般。他们一起跳舞,戴着时尚的西部牛仔的帽子。他们议论时事新闻,议论周立波,说周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和周心有灵犀。
(三)
刘苏拉最初并不支持陈新年挖地下标间。两年前,作为老矿工的老陈,最先是想在地下挖一个储藏室,挖了一半,想,如果能挖出一个房间,天冷了可以下去取暖,天热了可以乘凉,也好。这样,一间房挖出来了。没想到他越挖越上瘾,两年时间,整整挖出个地下标间。
6米深的地下标间里,温度比地面上高。拉开灯,卧室里摆着一张床一个书柜。墙壁上留了小窗户,窗台上放着一盆花。他们23岁的女儿住在这里。
再往前走,是条狭窄的走廊。走廊上有灯,走廊尽头一边是储藏间,一边是厨房。厨房间里放着蔬菜,摆着煤气灶。有两个通风口,上面有2米高的烟囱。
地下标间设计得可谓精致,地上铺着石板,顶上架着木头和石条,四周墙上留着一些“格格”,用来放生活用品。过年了,他们在墙上还贴着福字,“这看上去多喜庆”。
刘苏拉最初也没想到老陈会由此成了名人。无数家媒体前来报道,让陈新年和这个棚棚区的居民们着实火了一把。社区、街道处、区、市相关领导都来参观。棚棚区的面貌很快就发生了变化。之后,陈新年等几户居民领到了每月78元的生活补助。廉租房的申请表很快下达,多户居民被获准参与申请。
过年前两天,陈新年还被河南省内媒体邀请上节目,开放地谈论地下标间的事情。如今,陈新年常常在大街上遇见自己的粉丝,“很多人见了我说,见到真人了。”
不出意外的话,这是陈新年最后一次在地下标间过年了。“中原区廉租办告诉我,中原区今年有400多套廉租房指标,我是有很大希望得到的。”老陈说。
过年期间,像棚棚区的居民们一样,陈新年一家三口过着简单平淡的生活。“老陈老家在周口太康,亲戚们也都分散在外地,所以没有回家过年。我们走亲戚,也就是看看我的姊妹。或者她们来我家吃吃饭。很简单。”刘苏拉说,“过年买了很多吃的喝的,冰箱里都塞满了。现在还有满盆满盆的鸡鸭鱼肉,一下吃不完的。”
这个年,对刘苏拉和陈新年来说,是特别的。他们期待的新房,在新的一年总算会有个着落。跳完一段舞,他们坐在地下标间的床上,手捧蜡烛,说:“新的一年,面包会有,牛奶会有,房子也会有。新的一年,我们希望更健康、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