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胸验肺”农民:担心钱花不完

(2010-03-08 15:53:07)
标签:

职业病

工友

诊断证明

振东公司

张海超

河南

健康

分类: 新闻集

“开胸验肺”农民:担心钱花不完

★我那一批工友,我熟悉的11个朋友,已经“去“了6个了。历史上,从急性发病到生命终结,时间没超过七年的。

★我现在不担心钱不够花,而担心没有命把钱花完。

★媒体报道过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受职业病危害的有2亿农民工,诊断得病的有60多万人,有300多万人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作出诊断。

★有人迫于生存压力,明知道有损害,损害得很严重,都知道不是什么好活儿,但还是要去。因为,一家老小等着他养活。这也是事实。

★如果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都配合的情况下,走正常程序需要484天。484天,患上尘肺病的工友,六七年的余生里,能有多少个484天?所以有人等着等着,人就“没”了。

★今年两会有人大代表联系我,想对此做出提案。我担心,没有正面接触过这些病患者的人,很难体会得深。我还想说的是,真要想缓解这一难题,需要注意地方保护这个阴影。不然,很难。很多当地企业之为何如此蛮横不讲理,我们是不是要想想,它们一年会给当地政府上缴多少税。

 

对话背景

 

河南农民张海超,在一家耐磨材料厂打了三年工,患上了“尘肺病”,从2007年底踏上职业病维权的艰难征程。20096月,他近乎悲壮的“开胸验肺”,震惊全国。在媒体的关注和追踪下,当地政府“特事特办”,20099月,张海超获得职业病赔偿61.5万元。

2010年春节后,他刚满29周岁。他现在过得怎么样? 34日,本报记者来到张海超的老家——河南新密刘寨镇老寨村。张海超的家在村中很不显眼,破旧的老屋前立着烧得黑乎乎的大锅,仅有的两间新房里物品摆放得有点挤。他是家中独子,妻子贤惠漂亮,4岁的女儿活泼可爱。他的父母说起他,忍不住掉眼泪。他的邻居说起他,翘起大拇指。他是村子里的名人,也是全国职业病患者的代言人。在和本报记者聊天中,他不由吐露自己仅剩下五六年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说要活出质量,因为看到还有很多人在经历着他曾经历过的心酸和无奈。他说,今年两会有人大代表联系他,要对中国职业病防治法提出修改议案……

    

 >>>成都商报记者 牛亚皓 河南新密 摄影报道

 “开胸验肺”农民:担心钱花不完

 

A.

现在的生活:

“不担心钱不够花,而担心没时间把钱花完”

 

记者:你们村今天很热闹。

张海超:今天是二月十九古会,我也是去会上转悠去了,买了一盆仙人掌。

记者:你现在蛮悠闲。

张海超:本来我准备投资做点生意,但以前没接触过,现在还没有目标。

记者:现在身体怎么样?

张海超:(瞅瞅门外)刚才俺爸在,我不好说。其实现在身体比原来差了。受“开胸验肺”手术的影响很大。之前媒体采访我,我是尽量把自己说得稍好点,给同病相怜的工友们以生活的信心。但事实毕竟是事实。我现在呼吸音粗,说话气短,咳嗽多,痰多。不能闻烟味,哪怕是厨房的油烟,也不能干重活,否则咳嗽得厉害。

记者:是不是一直在坚持治疗?

张海超:平时除了定期去医院复查外,还一直用中药调节身体的免疫力。从去年11月开始,每个月吃4000多元的中药,前两天才吃完。尘肺病,这是种永无终结、不可逆转的病,只能这样去延续生命。它后期的并发症挺多的,且很危险。比如一般人患上肺结核还有治愈的可能,但尘肺病患者一旦患上就不可治愈。俺村的村民张喜才,被诊断为二期肺病(我的是三期),得了肺结核,四个月后人就不在了。不仅他,我那一批工友,我熟悉的11个朋友,已经“去“了6个了。历史上,整个厂子里面从急性发病到生命终结,时间没超过七年的。

记者:你害怕吗?你毕竟刚刚29岁,这么年轻。

张海超:但这是现实。我现在不担心钱不够花,而担心没有命把钱花完。所以,我不活生命的长短,而活生命的质量。

记者:你是家中的独子,家人的感受呢?

张海超:我爱人现在郑州一家汽配厂打工,4岁的女儿在新密上幼儿园。女儿知道我的事,成天喊“张海超,开胸验肺”,但她不知道我的病情。父母和爱人心里在奢望,奢望我能多活上几年…….像我一样的工友,有很多都是独生子,是家庭的顶梁柱,一旦倒下,就面临着家破人亡。说实话,刚开始我是为了自己,后来看到为这么多人带来希望,觉得自己挨这一刀也是值的。

 

B.

一个群体的素描:

“多数在中小企业,多数未获赔偿”

 

记者:对于那一刀,你反复说自己是不幸中的万幸,因为有那么多与你相似的人没有得到那么多的赔偿,甚至还有很多人没有得到赔偿。

张海超:是的。我最后是获赔615千元。而和我一批的工友大多只拿到十几万元,有的几万元。放眼全省、全国,还有更多的工友在为之奔波,至今没有结果。全国各地的工友,给我打电话的挺多的,福建、广西、河北几位朋友还不远千里跑到我家来。不过更多的咨询和求助还是在网上,他们把我当成了职业病维权的代言人。

记者:你买了电脑,也开始写博客了?

张海超:获得赔偿后,我添置最贵的物件就是电脑,花了4000多元。我文化程度不高,初中毕业,打字很慢,有时写一篇博客要花一整天。主要还是聊QQQQ上大多是肺病工友。他们的故事多数令人心酸。比如登封一位工友,今年大年三十人“不在”了,孩子才两岁,职业病诊断证明都有,他父亲跑了无数趟,企业死活就是不给钱。

记者:接触过这么多例子,你对这个群体有过总结吗?

张海超:这些农民工多发病于中小企业,劳动保护措施不到位,不签署劳动合同,一旦发生就不好弄。这些企业要么不给员工体检,要么体检出员工有病就隐瞒了。员工自己发现后,企业也不给“材料”(包括,职业史证明书、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工作场所历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资料),就做不了诊断。我看到过一个媒体报道过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受职业病危害的有2亿农民工,诊断得病的有60多万人,有300多万人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作出诊断。

记者:我注意到,你的房间摆着媒体发的奖杯和奖牌,你不仅是2009年度正义人物、十大法制人物、时事沸点人物,还是刚才你所说的那个庞大群体里的英雄。“开胸验肺”事件,从现在来看,最明显的影响还有什么?

张海超:其实,对河南当地的影响是最大的,而最大的影响也莫过于职业病诊断手续简化了。以前到职业病防治所去做诊断证明,手续复杂,需要很多材料,现在只要有几位工友的文字证明就可以做诊断。

记者:对你周围人的影响呢,比如村民,他们的打工之路?

张海超:村民打工,现在有人注意选择工作环境了,哪怕少挣点,哪怕在家闲呆着也不愿意去干对身体有损害的活儿了。但,也有人迫于生存压力,明知道有损害,损害得很严重,都知道不是什么好活儿,但还是要去。因为,一家老小等着他养活。这也是事实。

 

C.

难以想象的艰难:

“曾经的经历,其他人还在经历着”

 

记者:你现在和媒体打交道的次数也不算少了,你也多次回顾自己走过的那段维权之路。你说你是幸运的,是不是在媒体的关注下,也还算是顺利?

张海超:前期的艰难其实并不是多少人了解。我20046月就在新密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打工,一直到200710月。20097月,才有关于我的第一篇报道出来。你想想,中间这差不多两年,我在经历着什么。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一直奔波着看病,花钱,借钱,上访,找媒体。如果不了解这其中的故事,你根本看不清中国职业病防治的现状。你也不能懂,为什么“开胸验肺”的事情都已经出来了,却还有那么多患病的工友面对现状无可奈何。

记者:你刚才说,你过去的经历,其他人还在经历着?

张海超:是。200710月我就老咳嗽,感觉自己感冒老不好,辞了工作去郑州六院做检查,发现自己肺部有双倍阴影。此后我一边在其他厂(郑州某汽车不锈钢配件厂)打工一边看病,都没效果。到了200811月再去河南省胸科医院做检查,双倍阴影扩大了,当时就怀疑患了尘肺病。医生不敢确定,让我去以前的胸片看看。这样,令我震惊的事发生了。我几次三番找新密市防疫站,200916日好不容易将两年前在振东公司体检时的胸片借了出来,到北京几家权威医院进行诊断,结果全是“尘肺病”。几天后,我再回到新密防疫站,他们告诉我,当时已经怀疑我得了尘肺病,通知了振东公司,不过公司没有通知我。2月,为了获得诊断证明,我开始找振东公司要“材料”,开始上访。

记者:不是在北京已经作出诊断证明了吗?

张海超:我国职业病防治制度是一种属地管理制度,规定必须在户口所在地职业病防治所开诊断证明,且手续繁琐,我算过,如果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都配合的情况下,走正常程序需要484天。484天,患上尘肺病的工友,六七年的余生里,能有多少个484天?所以有人等着等着,人就“没”了。企业需要这样,我这两天写个博客,题目就是“尘肺=工伤=工亡”。

 

 

D.

一个制度或将修改?

“今年两会有几个人大代表联系我”

 

记者:所以你说你的事情属于特事特办?

张海超:“开胸验肺”之后绝对是特事特办。在这之前的20095月,当地还给我开了一个后门。那是我多次上访之后,仍然没有拿到“材料”(到今天都没拿到),我找了11位工友做文字证明(证明是振东公司员工),当地领导破例让我做了职业病诊断。525日,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作出诊断,结果显示是肺结核。我很不满。可这是唯一有职业病诊断资质的单位。我还想提醒下全国工友,制度规定,对此30天不提出复议就算本人认可诊断结果。所以我立即提出复议,61日批复文件下达,68日到我手里,我9日就去做鉴定。结果到了鉴定办公室一看,全是防治所的那帮人。我真的失望了。当天,我就到了郑大一附院。

记者:“开胸验肺”事件很多人将其形容为“悲壮之举”,现在看呢?

张海超:那是走投无路了,我必须要彻底检查,看自己到底得的是啥病,已经茫然很久了,不知道该怎么治疗,生命就那样耗着。当时的“开胸验肺”只有癌变之类的病人才做,像我这样开胸验肺对身体毫无益处的闻所未闻。不是像“胸腔镜活检”开口不超过三厘米,我当时开口长度十几厘米(到现在还有七八厘米),有生命危险。郑大一附院的医生告诫我,有可能从手术台上就下不来了。我爱人也在哭,不肯代表家属签字。后来还是我姐签的字。我躺在手术台上想,不论是什么结果我都接受。

记者:后来的结果大家就都了解了,媒体开始关注,你的事情处理的很快,9月就拿到赔偿了。整个事情看下来,你觉得最大的意义在哪里?

张海超:它暴露出我国职业病防治制度的弊端。

记者:有人说,或将对此作出一定的修改?

张海超:今年两会有人大代表联系我,想对此做出提案。我担心,没有正面接触过这些病患者的人,很难体会得深。我还想说的是,真要想缓解这一难题,需要注意地方保护这个阴影。不然,很难。很多当地企业之为何如此蛮横不讲理,我们是不是要想想,它们一年会给当地政府上缴多少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