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南最牛“民办敬老院”

(2009-12-25 08:57:11)
分类: 新闻集

>>>成都商报记者 牛亚皓 河南泌阳 摄影报道

    本文发表于今日成都商报10版,本博为原稿

 

河南泌阳县一个村子里有所“民办敬老院”,12年来收容孤寡老人、弃儿和流浪汉,并做蔬菜肉食等生意,名扬当地,日销售额近5000元!有人质疑“民办敬老院”在使用廉价劳动力,亦怀疑当地“官办敬老院”的能力。昨日,当地敬老院和民政局相关领导作出回应。

 

热闹的大宅院

 

沉寂的小村庄,2009年年尾,突然热闹起来。河南驻马店泌阳县太山乡苗庄寺村新庄组,一个歪歪扭扭的小胡同里,农民张美先正接受几家媒体采访。

他的身后是一方破旧的老宅院。院子里人们忙进忙出。有人刚出锅几笼蒸馍,个儿大面白,冒着热气。有人在筛黄豆、磨豆腐。有人在制卤肉,炸鸡子。有人将成捆的大葱扛在肩上,努身向里屋走。屋里堆放着几十袋面粉。有人坐在地上编扫帚,将玉蜀黍杆儿扎起来。

镜头里,蒸、筛、扛、扎的动作缓慢且笨拙。“他们本是无家可归、鳏寡孤独的流浪汉。”张美先指着一个编扫帚的中年人说,六年前在羊册乡一个垃圾堆上遇见他,他脑瓜糊涂,不知自己叫啥,便给他取名为“河”。

河!到干鱼塘锄锄地吧。张喊。“河”便掂上锄头,蹒跚走去。

如今,像“河”一样的人,在这个院子里有20名。年龄最大者近七十。最小者十一岁。他们或浪迹乡野,或被遗弃草边,到这里后“有衣穿,有肉吃”。

收养他们的人就是张美先。

 

敬老院生成记

 

张美先原是太山乡常庄村人。十几年前,他找到苗庄寺村的贾天明。贾,就是如今这处宅院的主人。两人志同道合,“以行善为业”,早年间多帮村民犁地、盖屋等,路遇流浪汉,施舍衣物,偶带回村中。因此在方圆十里落下名声。有附近村民,家有瘫痪、智障的孩子,因嫌累赘或供养不起,就偷送来。多在夜深人静,拖拉机铿铿一响,将孩子丢弃在荒草里。

为此“事业”,家财尽数献出,贾天明一直未娶,张美先也离了婚。邻村姑娘杨合梅深受感染,携父母来投,今30岁未嫁。又有邻村人仝金福带女儿来帮忙。逐渐形成9人的管理团队。后,村民贾栓成、戴老太将自家宅院送出。1997年,拥有三个宅院的“民办敬老院”正式开张,张美先任“院长”。租了村里60亩耕地,自种自收自得其乐。

多年时光来往,收留人数愈多。去年春,为维持敬老院开支,开始做生意,卖菜、馒头、油条、豆腐、炸鸡、卤肉等,还请来赤脚医生开了个诊所,因价格便宜,吸引了十里八村的顾客。“像个乡村农贸市场。”附近村民说,大葱他们卖1元,炸鸡5.1元,卤肉9.5元,都比市场上便宜很多。而且,可以用麦子换。

如今,日售鸡子40只,大肉70斤,大葱500斤,各类时令蔬菜、水果、中西药若干,日销售额近5000元。“我们做生意是微利,每斤加一毛钱。”张美先说,昼夜劳作还忙不过来,便雇了7名员工。

手上有了钱,“民办敬老院”更着力为村修路、架桥、做慈善。张美先说,加上以往所做,至今共修沙子路2000里,架简易水泥桥百十座,捐钱3400元。每遇收庄稼、宰猪等,便村中挨家挨户送,尤其是困难户。甚至,他们还给当地政府办的敬老院捐钱捐物。

 

民办与官办

 

上月中旬,方圆11个乡的敬老院获“民办敬老院”捐助。“猪肉或一扇(百十斤)或半扇。花生4包(320斤)。还有红薯、豆腐、卤肉、炸鸡、炸饺子。羊册乡、黄山乡、郭集乡,每个老人还得到30元钱。”今年57岁的张美先总结,“这些敬老院的生活撵不上咱。”

郭集乡敬老院院长张天宝说,“民办敬老院”确实来捐送过东西,“他们精神可嘉,应该大力表彰”。太山乡民政所所长刘督说,他们常送东西“搞得不错”。

张天宝和刘督都认为,乡敬老院是“弱势群体”,县财政拨给乡敬老院每人100元生活费,现在物价这么高,经费紧张,房子窄狭,维持起来很困难。“敬老院收养的范围多在60岁以上的‘五保户’老人,那些精神不正常的和流浪汉,我们没办法收养他。”

泌阳县民政局副局长廖天稳说,流浪汉由“县流浪乞讨救助所”来管,资助路费送其回家。所谓的“民办敬老院”实质上是个慈善组织,是社会上对政府民政部门工作的一个支持和补充。但如果形成了一定规模就应接受政府批准,纳入管理,政府对其项目进行检查指导,对聚集人员进行安全和信仰教育,防止一些不正当的宗教活动。

“民办敬老院”能不能挂牌?对于张美先的这个想法,廖天稳回应,要申办得有手续,

通过资金来源、经营能力论证就允许筹办。“国家政策上是鼓励民办福利组织的。”

无独有偶,本报记者去年采访过河南洛阳农民韦建设,他收养流浪汉办养鸡场。有人怀疑,这是拿流浪汉当廉价劳动力。泌阳“民办敬老院”亦遭此质疑。

廖天稳说,如果一个慈善组织不限制收留人员人身自由,也不强制收留人员进行劳动,就无可厚非,它只是一种特别的救助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荒诞了一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