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戏山由来之考证
(2009-10-03 21:54:45)分类: 书影集 |
今读《山海经》,见“浮戏山”,因本人两年前曾至河南巩义浮戏山雪花洞一游,甚为亲切。网上搜索浮戏山之由来,竟为如下介绍:
据《山海经》载:“泉石欹危,映带左右,晨起伏而凭之,烟霞弥漫,万顷茫然,峰峦尽露其巅,烟移峰动,如众鸟浮水而戏……天下奇观也!”浮戏取义于此。
回头再查《山海经》并无此“载”。也是,《山海经》言简意赅,除几个神话故事有短短刻画外,绝无更多细节描写,更不会出现什么“天下奇观也”了。
难道《山海经》浮戏山不是现在的浮戏山吗?看《山海经》(中次七经山)中的原文是:
又东三十里,曰浮戏之山。有木焉,叶状如樗而赤实,名曰亢木,食之不蛊。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东有谷,因名曰蛇谷,上多少辛。
樗,一种椿树,谓臭椿树。少辛,一种草药,谓细辛。这段话的意思是,再往东三十里,是座浮戏山。山中生长着一种树木,叶子的形状像臭椿树叶而结红色果实,名称是亢木,人吃了它可以驱虫辟邪。汜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北流入黄河。在浮戏山的东面有一道峡谷,因峡谷里有很多蛇而取名叫蛇谷,峡谷上面还多产细辛。
来看看到底是不是说的今天的浮戏山。其中有个关键点是流入黄河中的“汜水”。经查,汜水发源于河南新密尖山乡,其直流玉仙河源于浮戏山东侧,在荥阳汜水镇口子村注入黄河。从此考证得出,《山海经》中的浮戏山既是今日河南巩义的浮戏山不错。
既然《山海经》没有“载”,今浮戏山的文字介绍又是哪里的来的呢?搜索之,(或)为清乾隆十九年《汜水县志》里的一段话:“泉石欹危,映带左右。晨起俯而凭之,烟霞弥漫,万顷茫然,峰峦仅露其巅,烟移峰动,如众鸟浮水而戏……山名浮戏取意于此。”
于是,后景区宣传者则以县志中这段文采十足、感情充沛的文字,栽赃于《山海经》,穿凿附会,以讹传讹,岂非笑谈?
至于浮戏山真正之由来,清朝编纂县志的人说了不算。因《山海经》已有记载,所以其名必得于上古。《山海经》亦未言缘由,本人揣测是上古民间方言尔,与什么“众鸟浮水而戏”并无关联,不知学者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