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冬至。怀念。跟风

(2008-12-21 08:31:21)
标签:

冬至

饺子

民谣

风大

耳朵

冻掉

怀念

流年

原创

杂谈

分类: 时光集

今日冬至。今日风大。今日吃饺子。今日依然有无穷烦恼。

冬至每年日子不固定,但今年的今天阳光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一天。估计也是因为白昼最短,天早早就黑了,人也早早就歇了。河南有方言,“血(黑)了血(黑)了切(客)来了”,来你个大头鬼。

冬至吃饺子仅为北方人习俗,南方却吃混沌、糯米饭等,苏南人吃大葱炒豆腐,汗。

冬至在北方气势汹汹。一句“今天冬至”,那不用说,“吃饺子”的壮观景象马上浮现脑际,人人吃饺子,争相吃饺子,个个都变成了饺子,谁这天不吃饺子就大有与世隔绝、形影相吊、愤世嫉俗之意。

为啥非要吃饺子哩?从小的时候,就知道“冬至不吃饺子,冻掉耳朵”。这一民俗来源于河南南阳“医圣”张仲景的故事。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支起大锅,用面裹羊肉做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乡亲。人们吃了“娇耳”,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做“娇耳”,遂有了“饺子”或“扁食”。

至今河南各地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古代宫廷冬至习俗更有讲究。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汉书》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晋书》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后汉书》曰:“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按照古代官礼,冬至这天全国放假。不知缘何没有沿袭至今。 

2.

因寡人(寡居之人)常年在外勤奋求学,默默耕耘,以求日后为国杀敌,每年冬至,皆含泪在校内度过也。每年此日中午时分,众红男绿女都张着大嘴,摇着大屁股,拿着大饭缸,到学校的大食堂里排队,等着吃很小很小的小饺子。上高一时,学校食堂还未盖楼,平房前抬出几口大黑锅,成袋成袋的速冻饺像滚尿球一般滚入滚烫滚烫的大锅,食堂师傅们拿着大铁勺像搅马槽一样搅一下,又搅一下,再搅一下,闭上眼搅一下,很无聊地搅一下,就盛入同学的饭缸内,嘴里叨叨着数目。有某呆头男见自家饭缸多盛入一只饺子,大喜而不敢声张,慌慌钻出人群,好像偷偷抓了谁的奶。异类者如我睹别人跟风吃饺,看似好没志气,便扬言这天吃什么都不吃饺子。提溜着饭缸转了一遭,竟发现除了饺子没有食物可吃,难忍肚饿,只好蒙面买饺,狼吞虎咽。有好事者笑:“你不是说今天不吃饺子吗?”应之曰:“操,全世界都是饺子!”嗯,学校外面原烩面馆这天都改卖水饺了。

上了很大很大的学校(简称大学)后,始见有一群傻逼全班包饺,提煤球炉、抱面盆,那些女生个个发扬年轻妇女的风格,捋袖包饺,刺刺刺笑。某年某月某夜,我去找一个叫做卢娜娜的性感女生,寻至她班,一满手是面的同班女恰拉门而出。问其何在,答曰:“卢娜娜?她,她已经走了半年了。据说她回老家工作,在一家银行上班了。”说完,此女莞尔一笑,摇着细腰往厕所拐,在那昏暗的楼道里,看着她的背影,我好一阵黯然神伤。于是那年冬至与饺子,偶记忆深刻。

以后的吃饺跟吃脚差不多,皆为应景之举,别人吃脚,咱也吃脚,别人洗脚咱也洗脚,盖冬至也,寒冬/风大/冷冻/刺骨,虽不再相信可冻掉耳朵的美丽传言,然跟风吃饺,跟风者,随俗也,不跟风,必孤独,跟风者,随缘也,不跟风,必苛求,跟风者,随性也,不跟风,必乱搞。

乱搞者,必得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