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大早,我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广场出发向东行,拐入创业路向北,再向东驶过彩虹桥,十几分钟后,神秘的酒泉卫星发射场近在眼前。
在空旷的戈壁滩上,白杨树叶随风摆动,地上的长草茫茫一片连着一片,几个厂房和两个发射架矗立在空中。就在上一个夜晚的9时10分04秒,在这里,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冒着橘红色的火焰一飞冲天,成为全世界注目的焦点。现在,这里稍显安静,风也有些大,远远望上去,发射架巨大的手臂敞开着,那只神奇的火箭已经不在它的怀抱,而是在太空中的轨道里漫游了,上面还有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名航天员。
经过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关部门的批准,我进入发射场大门,看见了神七飞船的总装厂房,拐到正面,仰头看见启功题写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几个飘逸的大字。正前方是一道宽21米的铁轨,通往150米开外的发射架。就是从这道铁轨上,火箭被发射移动平台垂直移动过去的。
发射架安静地矗立在风中,这个庞然大物已经完成了它固定火箭的使命,看上去似乎有点轻松喜悦的表情。这种表情其实写在来这里拍照留念的客人的脸上,还有那些参与神七发射的技术人员。不时地,有卡车运载着一些箱子往外走,技术人员在车上如释重负地畅望蓝天,他们或许已经开始准备休息了。他们从发射架前广场上露出地面的控制室里走出来,事实上,在地下还有更大的区域——燃料库。地下还有许多管道,将需要加注的燃料送往发射架。现在有许多技术人员在发射架上忙碌着,以拆除和取卸一些装备。
发射架下方两旁是巨大的导流槽,里面的水已经被前晚的火焰烧干,斜坡上留下了被熏黑的印痕,就连导流槽上方的沥青都被烧化了。
壮观美丽的总装厂房
随后我来到技术区一个巨大的厂房,在大门口,也看见不少技术人员在忙着抬箱子上卡车,他们的任务也结束了。
之前就听说这里是亚洲最大的单层建筑,原来这里就是组装神州系列飞船的地方,火箭,高高大大,中间只有一层,不过两边有多层,是技术人员工作的房间。火箭发射移动平台就停在中间位置,虽然是特制的耐高温材料,但它也已经被火焰熏得黑乎乎的。就在上一晚,神七就是从它的身上起飞的。据现场一位技术人员介绍,火箭发射移动平台重达450吨,也是个神奇大家伙。我看到光它身上拧着的螺丝钉就有一个大拳头那么大。
火箭发射移动平台的上方就是一节连着一节的组装架,每节架子边缘都有两个半圆型的板子,板子翻下来,正好可以卡住火箭。据介绍,之前为了测试稳定性,技术人员在下方摆放一个啤酒瓶,在最上方将一个螺丝钉或者很小的电焊条从高空准确落入瓶嘴里。架子的前方就是出口了,是一页一页的大板块,当移动平台将火箭往外运的时候,它们就会全部打开,露出外面的碧草蓝天。
奇怪的是,总装车间里的两个区域设置一模一样,只是一个新一个旧。原来左边的这个区域就是神州系列飞船的组装区,而右边的组装区还是崭新的,是为了避免出现不测备用的。
厂房里还有一条窄窄的铁轨,火箭部件就是从这里运过来的。一位技术人员告诉我,这条铁轨连着基地唯一一条军用铁路。无独有偶,在这条铁路上当火车头司机的也是咱们河南人。
来自信阳的陈克祥师傅已经在这条铁路线上工作了38年。陈师傅上世纪七十年代来到基地,他就被分到了军用铁路上“搞运输”。这条军用铁路线属于国家机密,直到1988年才解密。
这条总装部队全军唯一的一条军用火车线路总长227公里,从甘肃的清水县直达东方红卫星发射场也即现在常说的2号老发射场。现在这个发射场上还矗立着一些老式卫星,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成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一大历史景观。
陈师傅说,有21年他都在当火车头司机,基地有发射任务的时候,他就开火车运输火箭、卫星、远程导弹等,没任务的时候就拉粮食、油、煤等,甚至还经常拉砖头、瓦块等等用于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物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