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本报报道了新乡市民郭先生在卫辉发现怪石的消息,昨日记者随同郭先生一起登上那座“藏”有怪石的野山,亲眼目睹了那些神秘的石头。记者一行找到了部分怪石,它们是否为骨骼化石目前尚无定论,但在野山脚下那片小村庄里,村民们似乎感受到了被关注的希望。
凌晨出发
从新乡驱车两小时才到达那座野山下,为御寒记者把毛巾缠在头上
昨日凌晨5点多钟,记者从新乡出发,走向山野。两个小时的行车后,远山在缥缈的云雾遮掩下露出了轮廓。走下车,才知道山风的厉害,没有冬天登山的经验,到了山脚下才知道拥有一双手套和一顶棉帽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无奈的摄影记者拿了条擦脸毛巾缠在头上,一行人开始了真正的探险之旅。
山路是由乱石头“砌”成的,只有几十厘米宽,稍不留神就会滚下山崖
开始上山才知道,所谓的路,就是由大小不一的乱石头“砌”成的,只有几十厘米宽,这些石头经过细雨的“滋润”更加光滑,稍不留神就会滑倒,滑倒后有可能一脚踏空滚落到山崖下。
虽然路途艰难,但每一步都是风景,山路上怪石林立,每看见一处,大家都兴奋不已。
“这个像观音的莲花盆,那个像腰带。”为了记住回来的路,郭先生根据石头的形状,在沿途做了些路标。
中午时分风雨猛烈,山路上有一座石屋,是当地山民用来避雨的,大家急忙钻进去
远处有一座石屋,层层石头叠压形成圆形的拱顶,颇像西方的穹顶建筑,是当地山民用来遮风避雨的。此时已经11时,风雨更加猛烈,吹的人蹲在地上,记者头发上都是晶莹的冰碴儿,山边的野草枝叶被厚厚的冰包裹着。
迈过几道弯,大家钻进了石屋避寒,屋外的风围着石屋打转,听着风声,大家感觉石屋里温暖如春。
接近怪石
眼看着石屋外的大雾越来越大,大家决定继续出发。歇在石台上似乎冻僵了的脚,再次跳在地面上,又麻又疼。出了石屋,向左拐,挺直身子,耳边的大风又呼呼地响了起来,就赶紧躬下身,一条苍白色的“山路”在眼前一晃。
这条“山路”并不是路,遍布长长的杂草,中间是无数的碎石块。按照常理推断,这些苍白色的石块应是从不远处的山顶滑跌而至,零零乱乱的散落在荒草里,大约建造石屋的石块就是从此搬运过去的。
越往上登,山道越抖,空气越潮湿。走过“山路”,继续斜着向上登,灰黑色的石块大块大块地横在前面。由于多年人迹罕至,这“乱石阵”中并无规则可循,只得双手双脚并用,慢慢向上爬动。
“不好,雨下大了!”张华猛地一推眼镜,大叫了一声。
这可不是个好消息。很快经验略微丰富的郭先生发现,天上并不是下雨,而是有下冰雹的意思。
“还上不上?”郭先生也在问自己。大家的意思是,不但要上,而且要加快速度,否则等到冰雹真的开始下紧了,就麻烦了。
好不容易爬过“乱石阵”,眼前又出现一个陡坡,陡坡上都是枯黄的长草。大风一吹,长草向一个方向用力倒下去。
风大得几乎让人站不稳身子,摄影记者弓身保护着相机,相机蹭过草尖,在风的夹缝中回望大山深处,一片云雾茫茫的景象。
下了坡,再走了一段路,又要上另外一个陡坡,大家已经双腿酸痛。这时郭先生说道:“马上要到目的地了,这时候放弃就可惜了。”此时上午10时40分。
咬牙继续攀登。面前是一座土山,灰土中夹杂着红色颗粒,土层里露出尖尖的石块,无数碎石跌落在僵硬的草根处。“注意了,我们正在接近目的地,说不定在途中就会发现散落的化石。”郭先生建议大家分头向上攀登这个巨大的斜坡,在杂草里寻找类似昨日他让记者看过的“怪石”。
发现怪石
果然,记者小牛首先在斜坡最右边的一根长草下发现一块怪石,这块石头酷似动物的“肋骨”,上面有明显的骨架痕迹,呈下凹形,白色里微微有些泛红。其两侧分有细长的层次,一层一层的中间略带弯曲。
“就是这样的,它们开始出现了!”郭先生大声喊道。
再往上攀了几步,每个人都发现了怪石。有一片厚土层露了出来,里面嵌着很多碎小的怪石,拿木棍一捣,却发现小石块是连在一起的,用力别下一块,小牛发现与郭先生之前向他展示的小怪石十分相似,都有凹槽,颇像之前河南师范大学牛红星教授指出的“股骨头”。
真正发现怪石群是在离山顶不远的位置。这里杂草也相对稀少了,极像骨骼的怪石随处可见,大大小小,奇形异状,有的在土上躺着、立着,有的仅仅露出一部分。这些都零零散散,很难看出完整的部分。由于山上地表十分坚硬,记者也未带任何刨土的工具,根本不可能挖出来看看,它们是不是连在一起,也更难以想象如果它们连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
只有一片怪石,作为一个整体凸出了土层。这是近距离之内最为直观的一个怪石群,有两大张桌子那么大,左右两个弧形,中间长着几棵硬草,草下露出连体的石块,一块一块的石头均有骨骼的外型。“看,这像不像软骨,它是极难形成的。”郭先生指着一溜“骨头”告诉记者。
“如果它是古生物化石,那么它的体形一定是非常巨大,比大象要大。”通行的王先生感慨道,但现在还是很难断定,也不知道这些怪石是不是化石。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这些怪石与山上的其它石头大不相同。记者注意到,这些怪石的颜色并不是山下或山中常见的灰色、黑色的石头;这些怪石发白而且内部发红,而且外型明显像骨骼状,有常见骨骼的凹槽、凸纹且多数分层,层内夹杂有土粒。与一般石头放在一起,怪石显得大不一样,会快就会被认出来。
现在,并不能排除山脚下村民也上山来到过这里。问题是,他们怎么就没有注意过这些反常的石头呢?
一个即将消失的村庄
山脚下的这个村子,说是村子,一共只有6户人家。
这6户人家中,老六家是最富裕的。
11月15日中午时分,记者下山走到山脚下时,老六正站在不远处的山坡上放羊。
挨着老六家的那一户人家门前,一棵树下却躺着一只死羊,眼睛泛着红。一个老汉正在墙角处烧地锅,抓起带泥的白菜他就扔进了锅里。旁边一个瘦得几乎仅剩下骨头的小女孩,嘴里啃着一截干玉米,拱着头向前走。
在这里,根本见不到一个青壮年劳力。老六家的两个儿子娶不上媳妇,都“倒插门”到山外的村子去了。村民说,多年前这里进行了一次大迁移,由于留恋故土走得仅仅剩下他们六户。
记者本以为,这六户人家大多数对“怪石”的被发现无动于衷。
“下星期的下星期五,我要请人来山脚下唱一大场戏!”11月15日下午,老六兴奋地告诉记者,他听说外界人发现“骨骼化石”了,这给他们世世代代封闭落后的村子带来了希望。
不管那些怪石是不是“骨骼化石”,我们都为老六的这个决定感到意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