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哥窑瓷器很珍贵,存世量很少。众所周知,哥窑瓷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釉面有两种不同色的开片:即金丝铁线。下面我选择了6张大博物馆的哥窑器来分析一下哥釉开片的特点。因为哥窑瓷器稀少,相信收藏爱好者手中能确认的也不会多。这里我选的都是黄色的釉面,类似官窑的开片哥瓷就没有引用了。这六件哥窑器都是经过权威认证过了的,想来对哥窑瓷器有兴趣的朋友对此都不会陌生。
http://s8/bmiddle/001hQJmhgy6ImFLLmDBc7&690
http://s4/bmiddle/001hQJmhgy6ImFNOEsH73&690
http://s8/mw690/001hQJmhgy6ImGLMAth57&690
http://s10/mw690/001hQJmhgy6ImFSsS5H19&690
http://s9/mw690/001hQJmhgy6ImFTzQtWc8&690
http://s14/mw690/001hQJmhgy6ImFVFeGh1d&690
仔细观察开片,发现铁线纹都是从左上延伸向右下的,无一例外。后期仿品的铁线纹往往是杂乱无章。毫无自然形成的韵味。我在百度所搜索到的哥窑瓷器图片中,看不到相似铁线纹路有方向的权威哥瓷图片。大部份介绍哥窑瓷器的文章,也很少说到这一点。我想,铁线纹的方向性同形成黑色也许有内载的联系,还可能同造瓷工艺有关。
再看金丝纹,你会发现,它同铁线纹不在一个系统中。正如有的文章中所说:金丝和铁线是自成网络的。可以推断,金丝和铁线并不是同一个时期形成的,同时形成的开片呈不同的颜色,又自成体系,太不可思议了。有位先生在一篇文章中题到,金丝开片的边数不会超过7条,在上面的照片中,也得到证实。
从金丝铁线的几何形态,可以作鉴定哥窑瓷器的参考。
显而易见,铁线纹是粗线条,金丝纹是非常细的纹路。我对一件未经专家鉴定的哥窑瓷器用高倍的放大镜观察,铁线纹是闪蓝的黑色,完全用不着人工去染色妆扮,也说就是说,是自然形成的。而金丝,是因自然时效形成的裂纹,这不仅是哥瓷有,在其他瓷器釉面也会常常见到。金丝不仅有金黄色,有的区域还偏红。
因为生产哥窑瓷器的原料是含铁量高的粘土,铁的不同氧化物有不同的颜色
。常识告诉我们,烧红的铁冷却后,表面会产生一层黑锈。而在烧制哥窑瓷器的炉火中,器足常被烧成“铁足”,当然也可能烧成“铁线”,这应该是四氧化三铁的功劳。大胆设想一下:哥瓷如果先烧成有开片的铁线,或人工、或自然瓷器产生细小裂纹。让在釉下的铁的另一种黄色或是红色的铁的氧化物,渗入细小的纹路中,将细小裂纹渲染成金丝,金丝铁丝线也就大功告成了。金丝纹或黄或红,可能同开片裂纹宽度有关。宽度大小可以变化铁的氧化条件。
要烧成类似的哥窑瓷器,实在太难了。设想,要得到一样的金丝铁线,除了工艺还需要时间。探索哥窑瓷器的纹路形态和色调形成的原因,也许能对鉴定哥窑瓷器和彷哥瓷有所帮助。
加载中,请稍候......